|
|
|
市場價:230元
|
會員價:230元
|
VIP 價:230元
|
|
|
鍛造加工技術 |
【評分星級】
共有0位網友參與打分 |
【作 者】中國鍛壓協會編譯 |
【出 版 社】中國鍛壓協會 |
【出版日期】2009年2月 |
【I S B N】 |
|
【裝 幀】平裝 |
【圖書狀態】
下架
|
【所屬類別】
工藝類 >> 鍛造工藝
|
|
|
|
內容簡介
縱觀世界各國鍛造業的發展,無不是在彼此學習、交流、創新的歷程中提升本國的鍛造水平。中國鍛壓協會作為鍛造行業企業間交流的樞紐,促進行業企業持續發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是協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此,本協會研究搜集了日本近二十年間的鍛造相關技術資料,翻譯后匯編成十個分冊。內容涉及:自由鍛及模鍛工藝、鍛造設備、模具、熱處理、節能環保、安全衛生、生產管理、質量控制、計算機應用等等。書中不乏基礎理論,但更多的是貼近企業生產的實例和調研報告,闡述具體詳實,可操作性很強。本套叢書部分內容是在行業內首次公開,對企業的生產、管理、內部培訓、提升企業競爭力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叢書為大16開版本,定稿后總篇幅在240萬字左右。如此大規模的翻譯國外鍛造技術資料,在協會歷史上尚屬首次,工程之浩大、組織之精心,足見協會的決心及叢書的價值。
|
圖書目錄
第 1 章 下料 1 1.1 概要 3 1.1.1 下料質量對鍛造的影響 3 1.1.2 下料方法 4 1.2 鋸床下料 5 1.2.1 鋸床種類與特點 5 1.2.1.1 弓鋸 5 1.2.1.2 圓盤鋸 5 1.2.1.3 帶鋸 6 1.2.2 鋸條 6 1.2.2.1 種類 6 1.2.2.2 鋸床下料材料對鋸條的影響 7 1.2.2.3 鋸切精度與鋸條壽命 11 1.3 剪床下料 14 1.3.1 棒料剪斷機剪切原理及結構 15 1.3.2 剪切力 16 1.3.3 剪切刀片間隙 17 1.3.4 刀片刃口形狀 19 1.3.5 產生異常情況時的調查與處理 21 1.4 鋁材下料 22 1.4.1 下料方法 22 1.4.2 剪切能力 25 1.5 剪斷機自動化 25 1.5.1 帶鋸自動化系統 26 1.5.2 棒料剪斷機自動化系統 26 第 2 章 加熱 29 2.1 概要 31 2.1.1 鋼的高溫力學性能 31 2.1.2 鍛造加熱溫度 32 2.2 火焰加熱 35 2.2.1 燃料 35 2.2.2 重油燃燒 35 2.2.3 燃氣燃燒 37 2.2.4 加熱爐容量的確定 37 2.3 電加熱 38 2.3.1 感應加熱 38 2.3.2 電阻加熱 40 2.4 提高熱效率 41 第 3 章 自由鍛造 45 3.1 自由鍛造的概念 47 3.2 自由鍛造目的 47 3.2.1 鍛造效果 47 3.2.2 成形 50 3.3 鍛造設備與工具 51 3.3.1 自動化 52 3.3.2 鍛造工具 53 3.4 鍛造操作 54 3.4.1 加熱 54 3.4.2 加熱時間 54 3.5 自由鍛的基本工序 55 3.6 鍛造比 57 3.6.1 拔長 57 3.6.2 鐓粗 58 3.6.3 展寬 58 3.6.4 空心鍛造 59 3.6.5 擴孔 59 3.7 鋼鍛件熱處理 59 3.7.1 鍛后溫度控制 60 3.7.2 正火 60 3.7.3 退火 61 3.7.4 淬火 61 3.7.5 回火 61 3.7.6 質量效應 62 3.8 試驗與檢驗 63 3.8.1 鍛鋼件缺陷 63 3.8.2 試驗及檢驗 65 3.8.3 控制缺陷 66 3.8.4 無損檢驗 68 3.8.5 附注 72 3.9 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 73 3.9.1 質量管理 73 3.9.2 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 74 3.9.3 質量保證體制 74 3.10 鍛造成形實例 75 3.10.1 鍛前準備 75 3.10.2 鍛造成形實例 77 第 4 章 模鍛 81 4.1 概要 83 4.2 模鍛基礎 84 4.2.1 模鍛目的 84 4.2.2 模鍛時材料的變形過程 84 4.2.3 模鍛變形力、鍛造溫度與力學性能 85 4.3 錘上模鍛 86 4.3.1 錘上模鍛概要 86 4.3.2 設備維護保養及鍛前準備 86 4.3.3 模鍛操作方法 91 4.3.4 錘上模鍛實例 94 4.4 鍛造壓力機模鍛 95 4.4.1 鍛造壓力機模鍛概要 95 4.4.2 鍛造壓力機模鍛操作 96 4.5 平鍛機模鍛 97 4.5.1 平鍛機模鍛概要 97 4.5.2 平鍛機模鍛操作 98 4.6 閉塞鍛造 100 4.6.1 坯料精度 100 4.6.2 去除氧化皮 101 4.6.3 模具 101 4.7 不銹鋼鍛造 101 4.7.1 不銹鋼鍛造的特點 101 4.7.2 不銹鋼的鍛造溫度 102 4.7.3 不銹鋼鍛造要點 103 4.8 有色金屬鍛造 103 4.8.1 鋁合金模鍛 103 4.8.2 鈦合金模鍛 109 4.9 模具更換 113 4.9.1 更換模具的主要步驟 113 4.9.2 縮短模具更換時間的方法 116 4.10 模具潤滑及模具壽命 117 4.10.1 模具潤滑及模具壽命概要 117 4.10.2 影響模具壽命的主要因素 117 4.10.3 模具潤滑目的和潤滑條件 119 4.10.4 潤滑劑種類 119 4.11 模鍛自動化 120 4.11.1 自動化背景 120 4.11.2 制約鍛造設備自動化因素 120 4.11.3 鍛造自動化方式 120 4.11.4 傳送帶方式自動化與模具結構 122 第 5 章 熱處理 127 5.1 金屬熱處理目的 129 5.1.1 改善力學性能 129 5.1.2 軟化 129 5.1.3 提高機械加工性 130 5.1.4 尺寸變化與保證尺寸穩定的措施 130 5.1.5 改進鋼件化學、物理性能 130 5.2 鐵碳狀態圖及其組織 130 5.2.1 鐵-碳狀態圖 130 5.2.2 鋼的主要相變與組織 132 5.2.3 鋼的淬透性 135 5.3 鋼的熱處理 138 5.3.1 加熱 138 5.3.2 冷卻 140 5.3.3 熱處理分類 141 5.3.4 加工熱處理 145 5.4 有色金屬熱處理 149 5.4.1 鋁合金熱處理 149 5.4.2 鈦合金熱處理 155 5.5 鍛件余熱處理 158 5.5.1 前言 158 5.5.2 鋼的熱處理基礎 159 5.5.2.1 鋼 159 5.5.2.2 鐵-碳合金狀態圖 160 5.5.2.3 臨界冷卻速度 163 5.5.2.4 導致零件斷裂的外力形態 163 5.5.2.5 易加工性 164 5.5.2.6 強化 164 5.5.2.7 注意事項 168 5.5.3 鍛熱淬火 168 5.5.3.1 鍛熱淬火的目的 169 5.5.3.2 碳鋼的鍛熱淬火淬透性 169 5.5.3.3 鍛熱淬火硬度 170 5.5.3.4 鍛熱淬火件的回火 171 5.5.3.5 淬火液及鍛造溫度對力學性能的影響 172 5.5.3.6 不同淬火方式的性能曲線 173 5.5.3.7 鍛熱淬火時的殘余奧氏體 173 5.5.3.8 鍛熱淬火裝置 175 5.5.3.9 鍛熱淬火注意事項 176 5.5.3.10 鍛熱淬火應用實例 177 5.5.4 鍛熱調質 180 5.5.4.1 前言 180 5.5.4.2 非調質鋼的種類 181 5.5.4.3 強化機理 181 5.5.4.4 非調質鋼的各種特性 183 5.5.4.5 鍛熱調質設備 186 5.5.4.6 應用實例 187 5.5.5 鍛熱正火 189 5.5.5.1 前言 189 5.5.5.2 正火的必要性 189 5.5.5.3 關于CCT曲線 189 5.5.5.4 冷卻速度、硬度和組織 190 5.5.5.5 鍛熱正火實例 191 5.5.5.6 操作時應注意的事項 195 5.5.6 鍛熱等溫正火 196 5.5.6.1 前言 196 5.5.6.2 等溫轉變曲線 196 5.5.6.3 鍛造比的影響 199 5.5.6.4 正火與等溫正火 201 5.5.6.5 鍛熱等溫正火 202 5.5.6.6 鍛熱等溫正火設備 204 5.5.6.7 操作管理上的注意事項 206 5.5.6.8 結束語 207 第 6 章 表面處理 209 6.1 前言 211 6.2 鍛件表面處理 211 6.2.1 表面清理 211 6.2.2 酸洗 212 6.2.3 化成膜處理 212 6.2.4 防銹油 213 第 7 章 檢驗 215 7.1 概述 217 7.2 鍛造工序的鍛件檢驗程序 217 7.2.1 坯料檢驗 217 7.2.2 材質檢驗 218 7.2.3 火花檢驗法 218 7.2.4 模具檢驗 219 7.2.5 試鍛檢驗及劃線檢驗 219 7.2.6 中間檢驗 220 7.2.7 成品檢驗(最終檢驗) 221 7.3 無損檢驗 221 7.3.1 磁粉探傷 221 7.3.2 滲透探傷 222 7.3.3 超聲波探傷 223 7.3.4 放射線透視 223 7.4 鍛件缺陷 223 7.5 材料試驗 225 7.5.1 硬度試驗 225 7.5.2 拉伸試驗 227 7.5.3 沖擊試驗 228 7.5.4 疲勞試驗 228 7.5.5 彎曲試驗 229 7.5.6 蠕變試驗 229 7.5.7 宏觀、微觀組織觀測及鍛造流線 230 7.5.8 硫印檢驗 231 7.6 檢驗自動化 231 7.6.1 硬度檢驗自動化 231 7.6.2 形狀、尺寸檢驗自動化 232 7.6.3 重量自動檢測 232 7.6.4 厚度、寬度的自動檢測 232 7.6.5 表面缺陷的自動檢測 232 7.6.6 內部缺陷檢驗自動化 232 第 8 章 生產管理 233 8.1 概述 235 8.2 生產預測 235 8.3 生產計劃概要 236 8.3.1 生產部門需求 236 8.3.2 銷售部門需求 237 8.3.3 財務部門需求 237 8.3.4 各種需求的協調 237 8.4 階段生產計劃 237 8.5 月度生產計劃 238 8.6 制定工序計劃的注意事項 239 8.6.1 標準時間 239 8.6.2 設備運轉率 239 8.7 月度生產計劃與材料供應 239 8.8 加熱能源供應 240 8.9 模具加工計劃 240 8.10 庫存與在制品 240 8.11 有效利用外包 241 8.11.1 外包的目的 241 8.11.2 外包的范圍 241 8.11.3 如何選擇外包單位 241 8.11.4 外包合同的條件 242 8.12 “看板”管理方式 242 8.13 計算機管理 243 第 9 章 質量管理 245 9.1 什么是質量 247 9.2 什么是質量管理 247 9.3 幾種典型的質量管理概念 247 9.4 質量與質量保證 249 9.5 質量保證與質量保證體系圖 249 9.6 管理循環與需求循環 251 9.6.1 管理循環 251 9.6.2 需求循環 251 9.7 質量管理活動 251 9.8 什么是管理 252 9.9 什么是標準化 253 9.10 狹義的日常管理與改進 253 9.10.1 什么是日常管理 254 9.10.2 什么是改進 254 9.11 質量管理的目的及手段、方法 255 9.12 TQC與質量保證 256 9.12.1 可靠性管理與質量保證 256 9.12.2 TQC、可靠性管理與質量保證關系 257 9.13 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保證質量 257 9.13.1 檢驗、質量管理部門的質量保證——檢驗不會提高產品質量 257 9.13.2 以工藝過程管理為主的質量保證——把質量滲透到工藝過程中 258 9.13.3 以新產品開發、設計階段為主的質量保證——把質量滲透到設計階段 258 9.14 事實管理 259 9.14.1 觀察事實 259 9.14.2 收集、分析數據 259 9.14.3 數據處理方式——一目了然的數據處理方法 259 9.14.4 采集數據的目的 259 9.14.5 日常管理中使用的數據 260 9.14.6 用于改進的數據 260 9.15 改進的基本步驟 261 9.16 QC的簡單手法 261 9.16.1 QC的7大手法 261 9.16.2 圖表 261 9.16.3 檢驗表 261 9.16.4 帕萊托圖 262 9.16.5 矩形圖 263 9.16.6 原因分析圖 264 9.16.7 分布圖 265 9.16.8 管理曲線圖和管理圖 265 9.16.9 QC的改進步驟與7大手法 266 9.17 新QC7大手法 266 9.17.1 什么是新QC7大手法 266 9.17.2 新QC的7大手法的定位 266 9.18 簡單的可靠性7大手法 268 9.18.1 什么是簡單的可靠性7大手法 268 9.18.2 簡單的可靠性7大手法使用方法 269 9.19 質量表 270 9.19.1 什么是質量表 270 9.19.2 質量表的繪制 271 9.20 可靠性框圖 272 9.20.1 可靠性框圖的繪制 272 9.20.2 可靠性框圖繪制過程 272 9.21 加工工藝分析圖 275 9.22 設計評估 276 9.22.1 什么是設計評估 276 9.22.2 設計評估方式 277 9.23 故障樹分析FTA 278 9.24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 280 9.25 威爾布分布 281 9.25.1 威爾布概率紙的使用方法 283 9.25.2 威爾布概率紙用法舉例 284 9.26 鍛造工廠質量保證案例 286 9.26.1 模鍛件的質量保證規定 286 9.26.2 鍛造工廠質量保證要點 288 9.26.3 質量工序表(QC工序表)實例 291 9.27 小集體活動 296 9.27.1 小集體活動的概要 296 9.27.2 什么是小集體活動 296 9.27.3 通過自主活動改進問題 297 9.27.4 QC小組活動定義與基本理念 298 9.28 TQC與TPM的關系 299 9.28.1 TQC的實質 299 9.28.2 TPM的實質 299 9.28.3 TQC、TPM的差異 300 第 10 章 成本管理與降低成本 301 10.1 成本管理 303 10.1.1 什么是成本 303 10.1.2 成本的構成要素 303 10.1.3 成本分類 304 10.1.4 成本計算的種類 304 10.1.5 成本標準與成本管理 305 10.2 降低成本 305 10.2.1 為了獲取利潤降低成本 305 10.2.2 降低成本活動 306 10.2.3 降低成本的領域 306 10.2.4 改進程序 307 10.2.5 制定改進目標所需的預備調查程序 313 第 11 章 安全衛生 315 11.1 企業與安全 317 11.2 工傷的特點 317 11.2.1 災害的發生 317 11.2.2 工傷率的表示方法 318 11.3 安全管理體制 318 11.3.1 安全管理組織 318 11.3.2 安全管理方針和計劃 320 11.3.3 安全管理規定 321 11.4 工傷調查及原因分析 322 11.4.1 災害發生的過程 322 11.4.2 災害原因分析 322 11.4.3 災害原因分析案例 323 11.5 災害預防措施 327 11.5.1 選擇災害預防措施的根本 327 11.5.2 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 327 11.5.3 安全診斷、安全檢查 327 11.5.4 維護管理 328 11.6 防護用具 338 11.7 開展安全衛生教育 338 第 12 章 公害對策 343 12.1 防噪聲公害 345 12.1.1 防噪聲公害的思路 345 12.1.2 噪聲規定 347 12.1.3 噪聲檢測 350 12.1.4 噪聲源 351 12.1.5 防噪聲措施 352 12.2 防振措施 355 12.2.1 振動的影響 355 12.2.2 振動規定 357 12.2.3 防振措施 358 12.3 防水質污染措施 361 12.3.1 鍛造廠排水規定 361 12.3.2 規定中指定設施 361 12.3.3 排水處理方法 361 12.4 防大氣污染措施 362 12.4.1 大氣環境現狀 362 12.4.2 鍛造廠的大氣污染 364 12.4.3 防大氣污染措施 364
|
|
|
|
|
網友評論
歡迎您對圖書進行評論,表明您對此圖書的感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