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市場價:108元
|
會員價:91.8元
|
VIP 價:88元
|
|
|
工業(yè)制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 第2版 |
【評分星級】
共有0位網(wǎng)友參與打分 |
【作 者】李憲光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
【I S B N】978-7-111-59965-4 |
【版次】1 |
【開本】16 |
【頁數(shù)】320 |
|
【裝 幀】平裝 |
【圖書狀態(tài)】
上架
|
【所屬類別】
工藝類 >> 綜合類
|
|
|
|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歐美國家在工業(yè)制冷領域的理論, 以及近十年來在冷鏈物流冷庫與速凍加工中制冷工藝的設計理念; 介紹了作者在吸收了這些先進理念與技術的同時, 結合國內現(xiàn)狀, 在制冷工程項目中的具體應用。這些應用在制冷系統(tǒng)節(jié)能與操作無人值守方面達到了預期效果。 歐美國家的制冷系統(tǒng)是如何優(yōu)化設計的? 螺桿壓縮機的補氣負荷是如何形成與計算的? 螺桿壓縮機油冷卻的虹吸桶的設計依據(jù)是什么? 配套的制冷劑冷卻液進、回氣管是如何計算的? 冷風機設計有什么特點? 熱氣融霜的技術與設計有什么要求? 蒸發(fā)式冷凝器目前在國外又有什么進展? 自動放空氣器與國內的產品有哪些差別? 真正放空氣原理是如何實現(xiàn)的? 制冷使用的分離器的設計原理是什么? 氨與氟利昂又有什么差別? 立式分離容器與臥式容器的計算是如何進行的? 其制冷量又是如何計算的? 以上問題本書均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第2 版是在第1 版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完善的結果, 第2 版的大亮點是把分離容器(包括低壓循環(huán)桶、氣液分離器、中間冷卻器和閃發(fā)式經(jīng)濟器) 以理論推導的方式進行計算與選型, 并介紹了系統(tǒng)的一些技術參數(shù)對這些容器數(shù)據(jù)的相關要求, 適合目前使用在工業(yè)制冷的全部制冷劑。這是作者長期跟蹤和研究歐美國家在這方面的計算選型方式, 經(jīng)歷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2 版還新增了冷風機在使用相同材料與蒸發(fā)面積時不同制冷劑的制冷量, 以及目前流行的氨系統(tǒng)低灌注量的不同工藝方式與節(jié)能指標。 本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具書, 許多技術數(shù)據(jù)來源于工程實際和國外廠家提供的實驗數(shù)據(jù)。本書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在制冷工程設計時的參考依據(jù), 也可供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制冷方向研究生參考。
|
圖書目錄
目 錄 序 賀信 前言 第1 章 工業(yè)制冷 1 1. 1 什么是工業(yè)制冷 1 1. 2 工業(yè)制冷的定義與范圍 1 1. 3 工業(yè)制冷的理論基礎 2 1. 4 轉型中的冷鏈物流冷庫與發(fā)展情況 3 本章小結 7 參考文獻 7 第2 章 制冷循環(huán)的演變 8 2. 1 閃發(fā)氣體的產生 8 2. 1. 1 作圖計算 9 2. 1. 2 理論計算 10 2. 2 軟件計算工具 11 2. 2. 1 采用工程管道閥門的選型軟件 計算 11 2. 2. 2 質量流量 12 2. 3 閃發(fā)氣體的去除 13 2. 3. 1 含有閃發(fā)氣體的制冷循環(huán) 13 2. 3. 2 去除部分閃發(fā)氣體的制冷循環(huán) 14 2. 3. 3 現(xiàn)代去除閃發(fā)氣體的方式 17 2. 4 雙級壓縮系統(tǒng) 23 2. 4. 1 實現(xiàn)制冷循環(huán)雙級壓縮運行的幾種 模式 23 2. 4. 2 雙級制冷系統(tǒng)壓縮的改進 25 2. 5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排氣壓力 損失 25 2. 5. 1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吸氣 溫度過熱度 25 2. 5. 2 排氣壓力損失 26 2. 5. 3 不同工質的過熱度與能效比 27 2. 5. 4 壓縮機吸氣和排氣壓力損失對 壓縮功率的影響 28 2. 5. 5 雙級制冷壓縮的選型計算 29 2. 6 復雜的混合制冷系統(tǒng) 32 2. 6. 1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 冷藏間的制冷系統(tǒng)設計 32 2. 6. 2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 冷藏間?速凍系統(tǒng)的制冷系統(tǒng) 設計 34 2. 6. 3 高層凍結物冷藏間的制冷系統(tǒng) 設計優(yōu)化 34 本章小結 35 參考文獻 36 第3 章 壓縮機與制冷工藝相關的 技術 38 3. 1 螺桿壓縮機及油冷卻 38 3. 1. 1 螺桿壓縮機的產生與發(fā)展 38 3. 1. 2 螺桿壓縮機的油冷卻 39 3. 2 油冷卻負荷的計算及虹吸冷卻系統(tǒng) 42 3. 2. 1 螺桿壓縮機的油冷卻負荷計算 42 3. 2. 2 螺桿壓縮機的熱虹吸冷卻及 計算 42 3. 2. 3 螺桿壓縮機的熱虹吸桶布置 47 3. 2. 4 熱虹吸與系統(tǒng)貯液器的合并 48 3. 3 螺桿壓縮機的補氣原理與中間壓力 48 3. 3. 1 螺桿壓縮機的補氣 48 3. 3. 2 螺桿壓縮機補氣旁路的吸氣壓力與 中間壓力 50 3. 3. 3 旁路負荷的應用概念 53 3. 3. 4 螺桿壓縮機補氣系統(tǒng)單向閥的 設置 54 3. 4 并聯(lián)壓縮機組 54 本章小結 56 參考文獻 56 第4 章 蒸發(fā)器的現(xiàn)代技術 57 4. 1 蒸發(fā)器 57 4. 2 冷風機的基本設計參數(shù) 58 4. 2. 1 冷風機 58 4. 2. 2 冷風機的基本計算 60 4. 2. 3 對數(shù)溫差的概念 62 4. 2. 4 制冷劑流動與進風對比的逆流與 順流 62 4. 2. 5 傳熱系數(shù)U 值 63 4. 2. 6 換熱管的直徑以及布置 63 4. 2. 7 管的排列形式(順排與叉排) 64 4. 2. 8 管間距與位置 64 4. 2. 9 翅片材料和厚度對冷風機制冷量的 影響 64 4. 2. 10 翅片形狀的影響 64 4. 2. 11 翅片與換熱管的接觸 65 4. 2. 12 片距 65 4. 2. 13 冷風機迎風面的流速 65 4. 2. 14 外部傳熱效率(制冷量的百分比) 與迎風面速度 65 4. 2. 15 內部傳熱效率 66 4. 2. 16 顯熱率(SHR) 66 4. 2. 17 外部污垢系數(shù) 67 4. 2. 18 相對濕度對冷風機的影響 68 4. 2. 19 供液過冷對直接膨脹的冷風機 換熱量的影響 70 4. 2. 20 霜層厚度對冷風機換熱量的 影響 72 4. 2. 21 射程的定義 72 4. 2. 22 計算冷風機的換熱面積 72 4. 3 不同類型的冷風機設計 73 4. 3. 1 冷風機的最佳蒸發(fā)回路 73 4. 3. 2 泵供液盤管 75 4. 3. 3 垂直供液盤管 76 4. 3. 4 重力供液盤管 76 4. 3. 5 乙二醇盤管設計 76 4. 3. 6 冷風機的變片距設計 77 4. 3. 7 分液器的設計 78 4. 4 冷風機的類型與特點 78 4. 4. 1 冷風機兩種典型送風形式 78 4. 4. 2 兩種吹風形式的制冷量比較 79 4. 4. 3 兩種吹風形式的相對濕度比較 80 4. 4. 4 風機的選擇 80 4. 4. 5 吊頂式冷風機 82 4. 4. 6 落地式冷風機 82 4. 4. 7 屋頂式冷風機 82 4. 4. 8 貨倉式冷風機 83 4. 4. 9 絕熱型冷風機 83 4. 5 冷風機的循環(huán)風量和氣流組織 84 4. 5. 1 貯存冷庫風量的選擇 84 4. 5. 2 速凍產品的風量以及風速的 選擇 84 4. 5. 3 冷風機風機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85 4. 5. 4 冷風機在冷庫中的氣流組織 86 4. 5. 5 冷風機選擇的基本原則 88 4. 5. 6 制冷劑對蒸發(fā)器傳熱的影響 89 4. 6 冷風機的融霜 90 4. 6. 1 霜層的估算 91 4. 6. 2 計算融霜所需的熱量 91 4. 6. 3 空氣融霜 93 4. 6. 4 電熱融霜 93 4. 6. 5 熱氣融霜 94 4. 6. 6 水融霜 100 4. 6. 8 有利于融霜的附件 102 4. 6. 9 融霜溫度探頭在蒸發(fā)盤管的 位置 103 4. 7 管殼式?板式及板殼式換熱器 104 4. 7. 1 管殼式換熱器 104 4. 7. 2 板式換熱器 104 4. 7. 3 板殼式換熱器 107 本章小結 108 參考文獻 109 第5 章 冷凝器的發(fā)展 110 5. 1 冷凝器概述 110 5. 2 蒸發(fā)式冷凝器 112 5. 2. 1 冷凝過程 112 5. 2. 2 排熱比 113 5. 2. 3 管內冷凝 113 5. 2. 4 濕球溫度對蒸發(fā)式冷凝器排熱 能力的影響 114 5. 2. 5 蒸發(fā)式冷凝器的選型方法 115 5. 2. 6 蒸發(fā)式冷凝器的循環(huán)水參數(shù) 117 5. 2. 7 排熱量的控制 117 5. 2. 8 蒸發(fā)式冷凝器的發(fā)展 119 5. 2. 9 蒸發(fā)式冷凝器的安裝位置 122 5. 2. 10 冷凝器的放空氣 122 5. 2. 11 蒸發(fā)式冷凝器管道的連接 要求 126 5. 2. 12 蒸發(fā)式冷凝器并聯(lián)運行時管道的 連接要求 126 5. 2. 13 蒸發(fā)式冷凝器的水處理 129 5. 3 風冷式冷凝器 131 本章小結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6 章 供液方式與液體循環(huán) 135 6. 1 供液方式 135 6. 1. 1 直接膨脹供液 135 6. 1. 2 滿液式供液 136 6. 2 循環(huán)倍率 139 6. 3 制冷劑泵 142 6. 3. 1 制冷劑泵的種類 142 6. 3. 2 凈正吸入壓頭 142 6. 3. 3 制冷劑泵的主要參數(shù) 142 6. 3. 4 最大流量孔板和最小流量孔板的 設置 144 6. 3. 5 制冷劑泵的布置 144 6. 3. 6 循環(huán)桶的控制液面至制冷劑泵 的進液管中心線的高度要求 146 本章小結 147 參考文獻 147 第7 章 管道與閥門的選擇 149 7. 1 管道的選型 149 7. 1. 1 管道的種類 149 7. 1. 2 循環(huán)管道內流體的壓力降 150 7. 1. 3 壓力降的測定 153 7. 1. 4 管道配件的壓力降 153 7. 1. 5 最佳管道尺寸 155 7. 1. 6 液體提升管 159 7. 2 閥門及配套的控制元件 161 7. 2. 1 閥門的類型 161 7. 2. 2 閥門的流量和阻力損失 162 7. 2. 3 同一種閥門不同的用途 162 7. 2. 4 選擇閥門的一些特殊要求 163 本章小結 165 參考文獻 165 第8 章 容器的功能設計 166 8. 1 我國容器的設計計算現(xiàn)狀 166 8. 2 容器體積的基本計算方法 169 8.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71 8. 3. 1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概念 171 8. 3. 2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理論 172 8. 3.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際工程計算 176 8. 3. 4 立式分離容器參數(shù)的基本構成 177 8. 3. 5 立式分離容器的產品數(shù)據(jù)設計 184 8. 3. 6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際選型方式 188 8. 4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88 8. 4. 1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理論 188 8. 4. 2 臥式分離容器的基本構成 191 8. 4. 3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數(shù)據(jù)設計 193 8. 5 一些特別容器的設計 205 8. 5. 1 不帶冷卻盤管的開式中間 冷卻器 205 8. 5. 2 為分離容器下方的蒸發(fā)器設置的 氣液分離器 206 8. 5. 3 閃發(fā)式經(jīng)濟器 207 8. 5. 4 沒有中溫負荷的集中閃發(fā)式經(jīng)濟器 的設計 208 8. 5. 5 分離容器的新設計理念 209 8. 6 常溫容器 209 本章小結 209 參考文獻 211 第9 章 冷鏈物流冷庫的自動控制 213 9. 1 冷鏈物流冷庫常用的自動控制系統(tǒng) 213 9. 1. 1 冷鏈物流冷庫總的控制概念 213 9. 1. 2 壓縮機控制回路 213 9. 1. 3 桶泵機組的控制回路 215 9. 1. 4 冷風機(蒸發(fā)器) 的控制回路 215 9. 1. 5 蒸發(fā)式冷凝器的控制回路 216 9. 2 自動控制系統(tǒng)與制冷工藝的配合 220 本章小結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10 章 制冷系統(tǒng)計算的應用與 實踐 223 10. 1 實際的冷庫工程設計 223 10. 1. 1 高層冷庫的設計應用 223 10. 1. 2 確定中溫低壓循環(huán)桶兼經(jīng)濟器的 計算負荷以及容器的相關 參數(shù) 224 10. 1. 3 確定低溫低壓循環(huán)桶的相關 參數(shù) 228 10. 1. 4 螺桿壓縮機補氣口閥組的選擇與 計算 232 10. 1. 5 蒸發(fā)器的連接與布置 232 10. 1. 6 閥站的布置 233 10. 1. 7 高壓貯液器的設置 235 10. 2 冷凍速凍生產線的設計 235 10. 2. 1 速凍加工生產線的氟利昂系統(tǒng) 設計 235 10. 2. 2 閃發(fā)式經(jīng)濟器的選擇 236 10. 2. 3 低壓循環(huán)桶的選型 237 10. 3 多級節(jié)流技術 239 本章小結 242 參考文獻 243 第11 章 冷鏈物流冷庫的新動態(tài) 244 11. 1 制冷系統(tǒng)的熱回收 244 11. 2 冷鏈物流冷庫熱負荷的其他計算 方式 247 11. 3 未來的制冷劑 249 11. 4 二氧化碳制冷系統(tǒng)的特點 253 11. 4. 1 二氧化碳制冷系統(tǒng)應用的 壓縮機 254 11. 4. 2 二氧化碳制冷劑在冷庫的工作 壓力范圍 254 11. 4. 3 采用二氧化碳復疊制冷系統(tǒng)在 冷庫的節(jié)能問題 256 11. 4. 4 二氧化碳制冷系統(tǒng)的小型并聯(lián) 機組系統(tǒng) 257 11. 4. 5 冷庫二氧化碳制冷系統(tǒng)的融霜 問題 257 11. 4. 6 二氧化碳作為載冷劑的制冷 系統(tǒng) 258 11. 5 冷庫快速門 259 11. 5. 1 滑升門 260 11. 5. 2 快速卷簾門 261 11. 6 自動倉儲系統(tǒng) 262 11. 6. 1 自動倉儲系統(tǒng)在冷庫的基本 構成 262 11. 6. 2 堆垛機 263 11. 6. 3 自動倉儲系統(tǒng)的貨物進出模式 以及盤點模式 263 11. 6. 4 自動倉儲系統(tǒng)在冷庫的布置與 安裝要求 265 11. 7 冷鏈物流冷庫的系統(tǒng)安全 266 11. 7. 1 設計與安裝規(guī)范 266 11. 7. 2 制冷系統(tǒng)的氣體檢測 268 11. 7. 3 氨制冷系統(tǒng)的緊急關閉閥 272 11. 7. 4 新的安全技術———設備機房以及 管道閥門布置在冷庫的頂層 272 11. 7. 5 氨制冷系統(tǒng)的安全標識 272 11. 8 冷鏈物流冷庫的網(wǎng)絡監(jiān)控 275 11. 8. 1 網(wǎng)絡監(jiān)控的基本概念 275 11. 8. 2 網(wǎng)絡監(jiān)控的分類 275 11. 8. 3 實現(xiàn)制冷系統(tǒng)的互聯(lián)網(wǎng)監(jiān)控 276 11. 8. 4 制冷系統(tǒng)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真正實現(xiàn) 實時監(jiān)控 279 11. 9 冷鏈物流冷庫設計的新工具 280 11. 9. 1 三維設計軟件Revit 280 11. 9. 2 Revit 在冷庫建筑上的設計 應用 280 11. 9. 3 Revit 在冷庫制冷系統(tǒng)管道布置 上的應用 280 11. 9. 4 用Revit 制作的制冷設備以及 閥門管道連接 280 11. 10 低充注量的氨制冷系統(tǒng) 282 11. 11 冷庫制冷系統(tǒng)運行的節(jié)能 294 本章小結 295 參考文獻 296 附錄 298 附錄一 R22 熱力性質表 298 附錄二 R507 熱力性質表 301 附錄三 R717 熱力性質表 305 附錄四 R449a 熱力性質表 308 附錄五 R744 熱力性質表 313 附錄六 部分國家制冷系統(tǒng)的主要標準與 規(guī)范 315 后記 321
|
|
|
|
|
網(wǎng)友評論
歡迎您對圖書進行評論,表明您對此圖書的感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