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市場價:65元
|
會員價:55.2元
|
VIP 價:54元
|
|
|
汽車控制技術 |
【評分星級】
共有0位網友參與打分 |
【作 者】原田宏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
【I S B N】978-7-111-60196-8 |
|
【裝 幀】平裝 |
【圖書狀態(tài)】
上架
|
【所屬類別】
工藝類 >> 綜合類
|
|
|
|
內容簡介
本書將專注于控制,即軟件邏輯部分,闡述汽車控制技術的歷史變遷與今后的課題。從本系列叢書的初衷出發(fā),并沒有追求覆蓋全部的專業(yè)領域,而只限定在以動力總成控制、底盤控制部分,并以個人使用的車型為控制的研究對象。
|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編輯的話 第1章汽車控制技術發(fā)展概要1 11代的劃分1 a第1代1 b第2代1 c第3代1 12應對環(huán)境能源問題的措施2 a發(fā)動機系統(tǒng)控制2 b 自動巡航2 c發(fā)動機、驅動系統(tǒng)的綜合控制3 13行駛控制與安全性提升3 a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ABS)3 b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TCS)4 c防止側滑系統(tǒng)(VSC)4 14駕駛舒適性的追求5 a阻尼可控懸架5 b后輪轉向(4WS)5 c助力轉向(PS)6 d四輪驅動控制(4WD)6 e主動懸架6 f 綜合控制系統(tǒng)及課題解決7 15駕駛輔助系統(tǒng)和智能化9 a預防事故控制9 b智能化汽車的實現9 c汽車的未來10 參考文獻10 第2章環(huán)境與車及發(fā)動機-驅動系 統(tǒng)控制11 21發(fā)動機控制11 a低排放12 b低油耗12 c舒適性12 d 可靠性和安全性12 22發(fā)動機控制系統(tǒng)12 a進氣12 b燃料13 c點火時間13 d EGR13 23發(fā)動機模型14 a轉矩計算模型14 b進氣壓力計算模型17 c燃料動態(tài)模型18 d發(fā)動機轉速計算模型22 24發(fā)動機控制邏輯23 a低排放控制24 b低油耗及動力性能的提升30 25未來的發(fā)動機控制32 26驅動系統(tǒng)控制32 a低油耗33 b舒適性34 27發(fā)動機-驅動系統(tǒng)模型34 28自動變速器的控制系統(tǒng)37 29驅動控制邏輯37 a滑移控制38 b換檔控制38 210未來的驅動系統(tǒng)控制43 211發(fā)動機-驅動控制的未來43 參考文獻44 第3章行駛安全與底盤控制46 31事故避免技術46 32ABS的發(fā)展歷程及現狀47 321ABS的開發(fā)背景47 322后兩輪控制ABS(美國)49 a飛機技術的應用49 b基礎技術的發(fā)展49 323四輪控制ABS52 a控制算法52 b高速選擇和低速選擇54 c液壓執(zhí)行機構55 324日本的ABS56 325ABS的現狀57 a提高車體速度的推測精度57 b推測路面狀態(tài)58 c四輪驅動用ABS58 d車體振動和踏板反作用58 e跑偏控制ABS58 33TCS的現狀和未來59 331TCS的開發(fā)背景59 332TCS的實例61 a系統(tǒng)A(日產E-TS)62 b系統(tǒng)B(博世)63 c系統(tǒng)C(三菱TCL)64 d系統(tǒng)D(本田TCS)64 333驅動控制的基本形式65 334驅動控制系統(tǒng)的分類66 335驅動控制系統(tǒng)的現狀和未來66 34未來技術和車輛行駛控制67 341控制基本形式的理解67 a駕駛交感型控制和現實適 應型控制68 b視覺型控制和觸覺型控制68 c個人型控制和社會型控制69 342控制理論的層次和關聯69 343工程師的課題和未來技術70 35結束語70 參考文獻70 第4章舒適行駛和底盤控制技術72 41行駛舒適性72 411解決矛盾和舒適性72 412提高行駛性能和舒適性72 42控制系統(tǒng)的發(fā)展73 421電子控制懸架73 a車身高度調整系統(tǒng)74 b阻尼控制74 c主動懸架77 422后輪轉向系統(tǒng)81 a前輪轉向角比例方式82 b轉向力反饋方式82 c橫擺角速度反饋方式84 d模型跟蹤方式84 e非線性控制85 f失效保護86 4234WD控制86 424系統(tǒng)的集成化87 425控制信息90 a車輛外部環(huán)境的判斷91 b駕駛人意圖的判斷91 43底盤控制系統(tǒng)課題92 431控制系統(tǒng)綜合化92 a功能綜合化92 b信息綜合化93 c硬件通用化93 432控制目標的研究93 433其他課題93 44駕駛舒適性的未來94 441綜合控制概念94 442高性能化94 443車輛穩(wěn)定性控制95 45結束語95 參考文獻96 第5章汽車的智能化輔助駕駛系統(tǒng)97 51駕駛人與輔助駕駛系統(tǒng)97 511汽車與駕駛人的關系97 512輔助駕駛的分類97 52汽車的社會課題與智能化 改善99 521安全性的提升99 a防止發(fā)現滯后99 b 防止反應滯后99 522交通堵塞的緩解99 a由駕駛人行為引起的堵塞99 b交通容量的增大100 523油耗與排放的改善100 a停車次數的減少100 b行駛速度的穩(wěn)定化100 c行駛速度的優(yōu)化100 d跟蹤車群行駛、降低空氣阻力100 524方便性、舒適性的提升100 53研發(fā)實例100 531 控制信息輔助系統(tǒng)101 a前方障礙物報警系統(tǒng)101 b側方障礙物報警系統(tǒng)102 c近距離障礙物報警系統(tǒng)103 d車道偏離報警系統(tǒng)103 e前方道路危險報警系統(tǒng)104 f疲勞駕駛報警系統(tǒng)104 532控制操作輔助系統(tǒng)106 a速度控制輔助系統(tǒng)106 b轉向操作輔助系統(tǒng)108 533緊急情況下的操作自動化 系統(tǒng)109 a碰撞避讓自動制動系統(tǒng)109 b防止偏離車道系統(tǒng)110 c碰撞避讓自動轉向系統(tǒng)110 534正常行駛時的部分自動化 控制系統(tǒng)110 a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tǒng)110 b車道保持系統(tǒng)112 54智能化的通用技術113 541障礙物識別技術113 a光學雷達113 b電波雷達114 c圖像處理識別障礙物115 d障礙物識別技術的課題116 542行車道標識識別技術117 a圖像的白線識別117 b新的車道標識識別117 c行車道標識識別的課題119 543前方道路障礙物的識別119 a車輛的識別119 b基礎設施的識別119 544車輛位置、行駛軌跡的識別120 a推算定位法120 b GPS衛(wèi)星位置測定120 545 移動體通信技術120 a車間通信120 b路-車間通信121 546執(zhí)行機構121 a節(jié)氣門執(zhí)行機構121 b制動執(zhí)行機構121 c轉向執(zhí)行機構122 55系統(tǒng)的開發(fā)過程及前景122 551系統(tǒng)的研發(fā)過程122 a向導式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 研究開發(fā)122 b自律型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 研究開發(fā)123 c輔助駕駛系統(tǒng)的研究開發(fā)123 552智能化系統(tǒng)發(fā)展的前景123 56今后的課題124 a與使用環(huán)境相關的課題124 b與人相關的課題124 c與可靠性、耐久性相關的課題125 d事故責任的問題125 e對輔助駕駛系統(tǒng)過度信賴及 緊張感下降125 f車輛與基礎設施的作用分工125 g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開發(fā)125 h標準化、規(guī)格化125 57結束語126 參考文獻126 第6章控制技術的現狀與未來128 61控制理論的現狀與未來128 611目的與設計流程128 a控制對象與輸入輸出128 b目標值或目標性能的設定129 c控制系統(tǒng)結構的選擇129 d控制算法的選擇129 e考慮人的特性的設計和評價129 612各種控制系統(tǒng)設計方法129 a PID控制130 b逆模型的前饋控制130 c逆模型的反饋控制131 d調節(jié)器及觀測器131 e最佳調節(jié)器和卡爾曼濾波器132 f模型跟隨控制132 g 2自由度控制系統(tǒng)的伺服 系統(tǒng)設計133 h H∞控制和μ綜合控制133 i非線性控制134 j自律分散控制系統(tǒng)135 613智能化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135 a自適應控制135 b模糊控制136 c神經元網絡控制136 614人的駕駛習慣與控制137 62控制關鍵技術的現狀與展望138 a傳感器技術138 b執(zhí)行機構技術140 c半導體技術140 d多重通信技術140 e FDI與故障診斷輔助技術141 f ECU軟件開發(fā)輔助系統(tǒng)143 63控制系統(tǒng)開發(fā)的革新143 a車輛LAN的采用143 b開發(fā)工具的運用143 c層次化系統(tǒng)143 d新開發(fā)體制145 e夢想的實現145 參考文獻146
|
|
|
|
|
網友評論
歡迎您對圖書進行評論,表明您對此圖書的感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