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市場價:199元
|
會員價:169.1元
|
VIP 價:164元
|
|
|
機械設計手冊 第6版 第6卷 |
【評分星級】
共有0位網友參與打分 |
【作 者】聞邦椿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
【I S B N】978-7-111-58346-2 |
|
【裝 幀】平裝 |
【圖書狀態】
上架
|
【所屬類別】
工具書 >> 手冊
|
|
|
|
內容簡介
本版手冊是在前5版手冊的基礎上吸收并總結了國內外機械工程設計領域中的新標準、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技術、新產品、新設計理論與方法,并配合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需求撰寫而成的。本版手冊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常規設計、機電一體化設計、機電系統控制、現代設計與創新設計方法及其應用等內容,具有體系新穎、內容現代、凸顯創新、系統全面、信息量大、實用可靠及簡明便查等特點。 本版手冊分為7卷55篇,內容有:機械設計基礎資料、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機械零部件設計(軸系、支承與其他)、流體傳動與控制、機電一體化與控制技術、現代設計與創新設計等。 本卷為第6卷,主要內容有: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綜述、機械系統概念設計、機械系統的振動設計及噪聲控制、疲勞強度設計、摩擦學設計、機械可靠性設計、機械結構的有限元設計、優化設計、數字化設計、試驗優化設計、工業設計與人機工程、機械產品設計中的常用軟件等。 本版手冊可供從事機械設計、制造、維修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工具書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的相關專業師生使用和參考。
|
圖書目錄
目 錄 第32篇 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綜述 第1章 現代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向 1 概述 32-3 2 現代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向 32-3 2.1 “以人為本”方向 32-3 2.2 “極端制造”方向 32-3 2.3 “綜合集成”方向 32-4 2.4 “信息化”方向 32-4 2.5 “綠色化”方向 32-5 第2章 產品研究與開發的一般過程及幾個關鍵問題 1 概述 32-7 2 產品研究與開發的一般模型 32-7 2.1 產品開發過程的一般模型 32-7 2.2 產品開發一般過程中各模塊及其相互關系 32-7 3 產品研究與開發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32-9 4 產品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核心因素 32-10 第3章 現代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的主要進展 1 現代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簡況 32-12 2 國際著名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簡介 32-12 3 產品主要設計方法的簡介 32-15 第4章 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分類 1 概述 32-17 2 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種類 32-17 3 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分類 32-18 第5章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的發展及其特點 1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的發展 32-20 1.1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的發展趨勢框圖 32-20 1.2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的發展 32-20 2 產品設計已從傳統設計全面地過渡到現代設計 32-22 2.1 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比較框圖 32-22 2.2 現代產品設計工作發展的幾個主導方向 32-23 3 系統化設計或基于系統工程的綜合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特點 32-24 3.1 基于系統工程的綜合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產品設計四個階段 32-24 3.2 各類設計目標及各種設計理論與方法的選用 32-24 參考文獻 32-26 第33篇 機械系統概念設計 第1章 概 論 1 機械系統的基本概念 33-3 1.1 什么是系統 33-3 1.1.1 系統的定義 33-3 1.1.2 系統的特性和組成 33-3 1.2 什么是機械系統 33-3 1.2.1 機械系統的基本特點 33-3 1.2.2 傳動-執行機構組成了機械系統的核心 33-4 1.3 什么是廣義機械系統 33-4 2 機械系統的基本特征 33-4 2.1 整體性 33-4 2.2 相關性 33-5 2.3 層次性 33-5 2.4 目的性 33-5 2.5 環境適應性 33-5 3 機器的類別和基本特征 33-5 3.1 機器的類別 33-5 3.2 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 33-6 3.3 機器的基本特征 33-6 4 機械設計概述 33-8 5 機械系統的概念設計 33-9 5.1 概念設計與方案設計、創新設計的比較 33-9 5.2 概念設計的內涵 33-10 5.3 概念設計的基本特征 33-11 5.4 機械系統概念設計的基本內容 33-11 5.4.1 功能分析與功能結構設計 33-11 5.4.2 工藝動作的分解和構思 33-11 5.4.3 執行機構系統方案構思與設計 33-11 5.5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概念設計 33-11 第2章 機械系統概念設計的基本方法 1 工藝動作過程和執行機構 33-13 1.1 工藝動作過程 33-13 1.2 執行動作 33-13 1.3 執行構件和執行機構 33-13 2 工作原理和工藝動作分析 33-14 2.1 機械工作原理的確定 33-14 2.1.1 糖果包裝 33-14 2.1.2 印刷工作 33-14 2.1.3 螺栓的螺紋加工 33-14 2.2 工藝動作過程的分解 33-14 3 系統設計方法 33-15 3.1 系統設計基本概念 33-15 3.2 系統分析 33-15 3.2.1 系統分析的要素 33-15 3.2.2 系統分析的程序 33-16 3.3 系統設計 33-16 3.3.1 系統設計的概念 33-16 3.3.2 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 33-16 3.3.3 系統設計的過程 33-16 3.3.4 系統綜合評價 33-17 4 層次分析方法 33-17 4.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33-17 4.2 層次結構模型 33-18 4.3 構造判斷矩陣和計算相對權重 33-18 4.3.1 構造判斷矩陣 33-18 4.3.2 計算權重 33-19 4.4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33-19 4.4.1 完全一致性 33-19 4.4.2 一致性檢驗指標 33-19 4.4.3 隨機一致性指標 33-19 4.5 層次總排序 33-20 4.6 層次分析法應用舉例 33-20 5 形態綜合法 33-21 5.1 形態綜合的基本概念 33-21 5.2 子系統的求解 33-21 5.3 形態綜合法進行子系統解的組合 33-22 5.4 求最佳系統方案 33-23 第3章 動作行為載體及其創新設計 1 機械系統的功能-行為-結構特點 33-24 1.1 總功能與工藝動作過程 33-24 1.2 行為與執行動作 33-24 1.3 結構與執行機構 33-24 1.4 工藝動作過程-執行動作-執行機構的功能求解模型 33-25 2 動作行為和執行機構 33-25 2.1 常見的動作行為形式 33-25 2.2 動作行為載體(執行機構)的類型 33-25 3 機構組合和組合機構 33-26 3.1 機構的串聯式組合 33-26 3.2 機構的并聯式組合 33-27 3.3 機構的疊合式(或運載式)組合 33-27 3.4 機構的疊聯式組合 33-28 3.5 組合機構 33-28 4 廣義機構 33-29 4.1 液動機構 33-29 4.2 氣動機構 33-29 4.3 電磁機構 33-30 4.4 振動機構 33-30 4.5 光電機構 33-31 5 執行機構的創新方法 33-31 5.1 應用機構學原理 33-32 5.2 利用連桿機構或連架桿機構的運動特點構思新的機構 33-33 5.3 用成形固定構件和相對運動實現復雜運動過程 33-34 5.4 利用多種驅動原理創新機構 33-35 5.5 機構類型創新和變異設計 33-36 5.6 機構類型變換法 33-37 6 機構選型 33-38 6.1 按運動形式選擇機構 33-38 6.2 按執行機構的功用選擇機構 33-39 6.3 按不同的動力源形式選擇機構 33-39 6.4 按先易后難選擇機構 33-40 6.5 選擇機構及其組合安排時應考慮的主要要求和條件 33-40 7 動作解法庫的建立 33-40 第4章 機械運動系統的協調設計 1 機械運動系統的基本構成 33-41 1.1 傳動系統 33-41 1.2 執行系統 33-41 2 機械運動系統設計 33-41 2.1 機械運動系統的基本內容 33-41 2.2 機械運動系統的集成設計 33-46 3 執行機構的協調設計 33-48 3.1 機器的機構傳動系統類型和工作原理 33-48 3.2 機器執行機構的協調設計 33-50 3.3 執行機構協調設計的分析計算 33-51 4 機械運動循環圖設計 33-52 4.1 機器的運動分類 33-52 4.2 機械的運動循環周期 33-52 4.3 機器的工作循環圖 33-52 4.4 擬定機器工作循環圖的步驟和方法 33-53 4.5 機器工作循環圖的作用 33-54 4.6 機械運動循環圖設計舉例 33-54 第5章 機械系統的需求分析和工作機理確定 1 市場需求是產品開發的起點 33-56 1.1 需求與產品設計的關系 33-56 1.2 需求的內容和特征 33-56 1.3 需求的發現過程 33-57 2 基于需求的功能分析和功能求解 33-58 2.1 基于需求的功能求解 33-58 2.2 功能細化和功能原理方案設計過程 33-58 2.3 確定待研制的產品的總功能(功能抽象表述) 33-59 2.4 功能的細分和設計 33-59 2.5 功能元的組合方式 33-60 2.6 確定合適的技術原理 33-61 2.7 功能元求解 33-61 3 機械產品的工作機理 33-61 3.1 機器工作機理的內涵和表達 33-62 3.2 機器工作機理的重要特征 33-63 3.3 機器工作機理的構成要素 33-63 4 機器工作機理的基本特征和分類 33-63 4.1 機器工作機理的表現形式 33-63 4.2 機器工作機理的主要類別 33-64 4.3 按工作機的行業特點對工作機理分類 33-64 5 機器工作機理分析和求解方法 33-64 5.1 機器工作機理的組成 33-64 5.2 機器工作機理的行為表述 33-65 5.3 機器工作機理的分解原理 33-65 5.4 機器工作機理行為表述的應用 33-65 5.5 工作機理行為表述是機器功能原理求解的有效方法 33-66 5.6 結論 33-66 第6章 具有機械產品特征的功能求解模型 1 現有功能求解模型的介紹 33-67 1.1 設計目錄求解模型 33-67 1.2 功能-結構求解模型(F-S) 33-67 1.3 功能-行為-結構求解模型(F-B-S) 33-67 1.4 功能-效應-原理求解模型 33-67 1.5 運動鏈發散創新求解模型 33-67 2 功能-工作機理-工藝動作過程-執行動作-機構的求解模型(F-W-P-A-M) 33-67 2.1 構建F-W-P-A-M功能求解模型 33-67 2.2 F-W-P-A-M功能求解模型的特點 33-68 2.3 采用F-W-P-A-M功能求解模型的示例 33-68 3 執行機構選型和機構知識建模 33-69 3.1 機構的分類原則和方法 33-69 3.2 動作的描述和機構屬性表達方式分析 33-69 3.3 機構知識庫結構模型 33-70 3.4 計算機編碼原則 33-70 3.5 知識存儲 33-71 第7章 機械系統運動方案的構思和設計 1 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的主要步驟和內容 33-72 1.1 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的主要步驟 33-72 1.2 功能原理方案設計 33-72 1.3 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 33-73 1.4 機械系統運動方案的尺度綜合 33-74 2 機械的工藝動作過程的構思 33-74 2.1 工藝動作過程是功能和功能原理方案的具體體現 33-74 2.2 工藝動作過程與機器類型的關系 33-75 2.3 工藝動作過程構想原則 33-76 2.4 工藝動作過程的構思方法 33-77 3 機械工藝動作過程分解和執行機構的選擇 33-78 3.1 機械工藝動作過程的內涵 33-78 3.2 機械工藝動作過程的分解 33-78 3.3 動作組合的創新 33-80 3.4 動作的描述和機構屬性表達方式分析 33-82 3.5 執行機構的選擇 33-82 4 機械運動系統方案的組成原理與方法 33-83 4.1 機械運動系統組成的相容性原則 33-83 4.2 機械運動系統組成的系統最優化原則 33-84 4.3 錄求執行機構的創新設計是機械運動系統創新設計的基礎 33-84 5 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舉例 33-84 5.1 設計平版印刷機的運動系統方案 33-84 5.2 設計沖壓式蜂窩煤成形機的運動系統方案 33-87 第8章 機械運動系統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 1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原則 33-91 2 評價指標體系 33-91 2.1 機構的評價指標 33-91 2.2 幾種典型機構的評價指標的初步評定 33-92 2.3 機構選型的評價體系 33-92 2.4 機構評價指標的評價量化 33-92 2.5 機構系統選型的評估方法 33-93 3 價值工程方法 33-93 3.1 產品的功能 33-93 3.2 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 33-93 3.3 產品的價值 33-93 3.4 機械運動方案的價值評定 33-94 4 系統分析方法 33-94 4.1 系統工程評價方法的基本原則 33-95 4.2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和確定評價指標值 33-95 4.3 建立評價模型 33-95 5 模糊綜合評價法 33-96 5.1 模糊綜合評價中主要運算符號 33-96 5.2 模糊集合的概念 33-96 5.3 隸屬度函數的確定方法 33-97 5.4 模糊綜合評價 33-97 6 實例分析 33-100 6.1 系統工程評價法評價機械運動方案 33-100 6.2 模糊綜合評價法評價機械運動系統方案 33-101 參考文獻 33-106 第34篇 機械系統的振動設計及噪聲控制 第1章 緒 論 1 機械振動的含義及其分類 34-3 1.1 機械振動的含義 34-3 1.2 機械振動在工程中的作用 34-3 1.3 機械振動的分類 34-3 2 機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動問題 34-4 3 機械振動等級的評定 34-5 3.1 振動烈度的確定 34-5 3.2 泵振動烈度的評定 34-6 第2章 機械振動的基礎 1 機械振動的表示方法 34-7 1.1 簡諧振動的表示方法 34-7 1.2 周期振動幅值的表示方法 34-7 1.3 振動頻譜的表示方法 34-8 2 機械系統的力學模型 34-8 2.1 力學模型的簡化原則 34-8 2.2 力學模型的種類 34-9 2.3 等效參數的轉換計算 34-10 3 彈性構件的剛度 34-11 4 機械振動系統的阻尼系數 34-14 4.1 線性阻尼系數 34-14 4.2 非線性阻尼的等效線性阻尼系數 34-15 5 振動系統的固有圓頻率 34-16 5.1 單自由度系統的固有圓頻率 34-16 5.2 二自由度系統的固有圓頻率 34-20 5.3 各種構件的固有圓頻率 34-22 6 同向簡諧振動的合成 34-27 第3章 線性系統的振動 1 單自由度振動系統 34-29 1.1 單自由度自由振動系統的力學模型及其響應 34-29 1.2 單自由度系統的受迫振動 34-31 1.2.1 簡諧激勵作用下的受迫振動及響應 34-31 1.2.2 非簡諧激勵作用下的受迫振動及響應 34-32 2 多自由度振動系統 34-34 2.1 多自由度自由振動系統的力學模型及其響應 34-34 2.2 二自由度受迫振動系統的振幅和相位差角的計算公式 34-36 3 扭轉振動系統 34-36 3.1 扭轉振動與直線振動的比較 34-36 3.2 傳遞矩陣法 34-38 4 共振 34-39 5 回轉機械起動和停機過程中的振動 34-39 5.1 起動過程的振動 34-39 5.2 停機過程的振動 34-40 第4章 非線性振動和隨機振動 1 非線性振動 34-41 1.1 概述 34-41 1.1.1 非線性特性 34-41 1.1.2 非線性力的特征曲線 34-42 1.1.3 非線性系統的物理特性 34-45 1.2 求解非線性振動的常用方法 34-48 1.2.1 等效線性化近似解法 34-48 1.2.2 多尺度法 34-49 1.3 自激振動 34-56 1.3.1 自激振動與自振系統的特性 34-56 1.3.2 機械工程中常見的自激振動現象 34-57 1.3.3 單自由度系統相平面及穩定性 34-592 隨機振動 34-62 2.1 平穩隨機振動描述 34-62 2.2 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傳遞函數及動態特性 34-64 2.3 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隨機響應 34-65 2.4 多自由度線性系統的隨機響應 34-65 第5章 振動的利用 1 概述 34-67 1.1 振動機械的組成 34-67 1.2 振動的用途及工藝特性 34-70 1.3 振動機械的頻率特性及結構特征 34-71 1.4 振動利用的方法步驟 34-71 2 利用振動的機械系統 34-72 2.1 常用的振動系統 34-72 2.2 振動系統的一般分析方法 34-72 3 振動系統中物料的運動學與動力學 34-72 3.1 物料的運動學 34-72 3.1.1 物料的運動狀態 34-72 3.1.2 物料的滑行運動狀態 34-73 3.1.3 物料的拋擲運動狀態 34-73 3.2 物料的動力學 34-74 3.2.1 物料滑行運動時的結合質量與當量阻尼 34-74 3.2.2 物料拋擲運動時的結合質量與當量阻尼 34-74 3.2.3 彈性元件的結合質量與阻尼 34-75 3.2.4 振動系統的計算質量、總阻尼系數及功率消耗 34-75 4 常用的振動機械 34-76 4.1 振動機械的分類 34-76 4.1.1 按用途分類 34-76 4.1.2 按驅動裝置(激振器)的型式分類 34-76 4.1.3 按動力學特性分類 34-76 4.2 常用振動機械的計算 34-77 4.2.1 慣性式振動機械 34-77 4.2.2 彈性連桿式振動機械 34-78 4.2.3 電磁式振動機械 34-81 4.2.4 自同步式振動機械 34-81 5 若干振動機械示例 34-83 5.1 單軸激振器驅動的振動機械 34-83 5.1.1 單軸慣性振動圓錐破碎機 34-83 5.1.2 振動球磨機 34-83 5.1.3 空間運動慣性光飾機和單激振器振動漏斗 34-84 5.1.4 插入式振搗器和單鋼輪式輪胎振動壓路機 34-85 5.1.5 單軸式慣性振動篩 34-86 5.2 雙軸激振器驅動的振動機械 34-86 5.2.1 振動顎式破碎機和雙軸激振器驅動慣性振動圓錐破碎機 34-86 5.2.2 臥式振動離心脫水機 34-87 5.2.3 振動錘 34-87 5.2.4 旋振式慣性振動篩和烘干機 34-88 5.2.5 激振器偏移式自同步振動篩 34-88 5.2.6 雙向半螺旋多層多路給料振動細篩和交叉軸式自同步垂直輸送機 34-88 6 振動機械設計示例 34-89 6.1 遠超共振慣性振動機設計示例 34-89 6.1.1 遠超共振慣性振動機的運動參數設計示例 34-89 6.1.2 遠超共振慣性振動機的動力參數設計示例 34-90 6.2 慣性共振式振動機的動力參數設計示例 34-91 6.3 彈性連桿式振動機的動力參數設計示例 34-92 6.4 電磁式振動機的動力參數設計示例 34-93 第6章 機械振動的控制 1 機械及其零部件的平衡 34-95 1.1 剛性轉子的平衡 34-95 1.1.1 回轉體的動力分析 34-95 1.1.2 平衡精度 34-96 1.1.3 剛性回轉體的靜平衡 34-97 1.1.4 剛性回轉體的動平衡 34-97 1.2 柔性轉子的動平衡 34-98 1.3 往復機械慣性力的平衡 34-98 2 阻尼減振 34-100 2.1 材料阻尼 34-100 2.2 擴散阻尼 34-101 2.3 相對運動阻尼 34-101 2.4 結構阻尼 34-102 2.5 附加阻尼 34-102 2.6 阻尼減振原理 34-103 3 常用的減振裝置 34-103 3.1 阻尼減振器 34-103 3.2 固體摩擦減振器 34-104 3.3 動力減振器 34-105 3.3.1 無阻尼動力減振器 34-105 3.3.2 有阻尼動力減振器 34-106 3.3.3 動力減振器的最佳參數 34-107 3.3.4 隨機振動的動力減振器 34-108 3.4 液壓摩擦減振器 34-108 3.5 擺式減振器 34-108 3.6 沖擊減振器 34-110 4 隔振原理及隔振設計 34-110 4.1 隔振原理及一次隔振的動力參數設計 34-110 4.2 單自由度隔振系統 34-112 4.3 二次隔振動力參數設計 34-113 4.4 多自由度隔振系統 34-115 4.4.1 固有頻率 34-115 4.4.2 主動隔振 34-115 4.4.3 被動隔振 34-116 4.5 隨機振動的隔離 34-116 4.5.1 單自由度隨機隔振系統 34-116 4.5.2 二自由度隨機隔振系統 34-117 4.6 沖擊隔離 34-117 4.6.1 沖擊隔離原理 34-117 4.6.2 沖擊的主動隔離 34-117 4.6.3 沖擊的被動隔離 34-118 4.6.4 阻尼對沖擊隔離的影響 34-119 4.7 隔振設計的幾個問題 34-120 4.7.1 隔振設計的步驟 34-120 4.7.2 隔振設計的要點 34-120 4.7.3 隔振器的阻尼 34-120 4.8 常用隔振器及隔振材料 34-120 4.9 隔振系數的參考標準 34-124 5 振動的主動控制 34-124 5.1 振動主動控制的原理 34-124 5.2 振動主動控制的類型 34-124 5.3 振動主動控制的組成 34-125 5.4 控制律的設計方法 34-125 5.5 主控消振 34-126 5.5.1 諧波控制 34-126 5.5.2 結構響應主動控制 34-126 5.5.3 脈沖控制 34-127 5.6 主控阻振 34-127 5.7 主控吸振 34-127 5.7.1 慣性可調式動力吸振器 34-127 5.7.2 剛度可調式動力吸振器 34-128 5.7.3 主控式有阻尼動力吸振器 34-129 5.8 主控隔振 34-129 5.8.1 全主控隔振 34-129 5.8.2 半主控隔振 34-130 5.8.3 主控隔振的作動器 34-130 6 允許振動量 34-131 6.1 機械設備的允許振動量 34-131 6.2 其他要求的允許振動量 34-131 第7章 機械振動的測試 1 概述 34-133 1.1 測量在機械振動系統設計中的作用 34-133 1.2 振動測量方法的分類 34-133 1.2.1 振動測量的主要內容 34-133 1.2.2 振動測量方法的分類 34-133 1.3 測振原理 34-134 1.3.1 線性系統振動量時間歷程曲線的測量 34-134 1.3.2 測振原理 34-134 2 振動的測量 34-134 2.1 周期振動的測量 34-134 2.1.1 典型的電測系統 34-134 2.1.2 振幅的測量 34-135 2.1.3 頻率的測量 34-135 2.1.4 相位的測量 34-136 2.1.5 激振力的測量 34-136 2.2 沖擊的測量 34-136 2.2.1 測試量 34-136 2.2.2 沖擊測量的特點和對儀器的要求 34-136 2.2.3 典型的沖擊測量系統 34-136 2.3 隨機振動的測量 34-137 2.3.1 測試量 34-137 2.3.2 測量系統及其對儀器的要求 34-137 3 機械動力學系統振動特性的測試 34-137 3.1 固有頻率的測定 34-137 3.2 振型的測定 34-138 3.3 阻尼比的測定 34-139 3.4 動力響應特性的測試 34-139 3.5 模型試驗 34-140 4 動力強度試驗 34-141 4.1 周期振動試驗 34-141 4.2 隨機振動試驗 34-141 4.3 沖擊試驗 34-141 5 測試裝置 34-141 5.1 傳感器 34-141 5.1.1 電測法常用的傳感器 34-142 5.1.2 傳感器的選用原則 34-142 5.2 中間轉換裝置 34-142 5.3 記錄及顯示儀器 34-142 5.4 激振設備及簡便的激振方法 34-142 5.5 測試裝置的校準及標定 34-142 5.5.1 絕對校準法 34-143 5.5.2 比較校準法 34-143 5.5.3 應用校準激勵器進行校準 34-144 6 信號分析及數據處理 34-144 6.1 信號的時域分析 34-144 6.2 信號的頻域分析 34-145 6.3 模擬信號分析 34-146 6.4 數字信號分析 34-146 6.5 智能化數據采集與分析處理、監測系統 34-147 第8章 軸和軸系的臨界轉速 1 概述 34-148 2 簡單轉子的臨界轉速 34-148 2.1 力學模型 34-148 2.2 兩支承軸的臨界轉速 34-149 2.3 兩支承單盤轉子的臨界轉速 34-149 2.4 用傳遞矩陣法計算臨界轉速 34-150 3 兩支承多盤轉子臨界轉速的近似計算 34-152 3.1 帶多個圓盤軸的一階臨界轉速 34-152 3.2 力學模型 34-152 3.3 臨界轉速計算公式 34-152 3.4 計算示例 34-153 4 軸系的模型與參數 34-153 4.1 力學模型 34-153 4.2 滾動軸承支承剛度 34-153 4.3 滑動軸承支承剛度 34-155 4.4 支承阻尼 34-159 5 軸系臨界轉速設計 34-159 5.1 軸系臨界轉速修改設計 34-159 5.2 軸系臨界轉速組合設計 34-160 6 影響軸系臨界轉速的因素 34-161 6.1 支承剛度對臨界轉速的影響 34-161 6.2 回轉力矩對臨界轉速的影響 34-161 6.3 聯軸器對臨界轉速的影響 34-161 6.4 其他因素對臨界轉速的影響 34-162 第9章 機械噪聲及其評價 1 機械噪聲的分類與特征 34-163 1.1 起源不同的機械噪聲 34-163 1.2 強度變化不同的機械噪聲 34-163 1.3 噪聲污染的危害 34-163 2 機械噪聲的評價 34-163 2.1 聲強與聲強級 34-164 2.2 聲壓與聲壓級 34-164 2.3 聲功率與聲功率級 34-164 2.4 A計權聲級 34-164 2.5 A計權聲功率級 34-164 2.6 噪聲評價數NR 34-165 2.7 聲級的綜合 34-165 2.7.1 聲級的運算 34-165 2.7.2 聲級運算示例 34-166 3 法規及標準 34-166 3.1 保護聽力的噪聲標準 34-166 3.2 語言干擾標準 34-167 3.3 機械噪聲標準 34-167 第10章 機械噪聲的測量及噪聲源識別 1 測量項目與測量儀器 34-170 1.1 測量項目 34-170 1.2 噪聲測量系統 34-170 1.3 聲級計 34-170 1.4 聲強計及聲強測量系統 34-171 2 測量方法 34-172 2.1 聲級計及傳聲器的校準 34-172 2.2 A聲級測量 34-173 2.3 聲功率測量 34-173 2.4 聲強測量 34-176 3 測量環境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34-176 4 機械噪聲源的識別 34-177 5 工業企業噪聲測量 34-178 5.1 機器設備噪聲測量 34-178 5.2 生產環境(車間)噪聲測量 34-178 第11章 常見機械噪聲源特性及其控制 1 一般控制原則與控制方法 34-180 1.1 噪聲控制的一般原理 34-180 1.2 機械噪聲控制的一般原則 34-180 1.3 某些機械設備的噪聲控制方法 34-181 1.4 工業噪聲的一般控制方法 34-181 2 齒輪噪聲及其控制 34-182 2.1 齒輪噪聲的產生 34-182 2.2 齒輪噪聲控制途徑與措施 34-183 3 滾動軸承噪聲及其控制 34-183 3.1 滾動軸承噪聲的產生 34-183 3.2 滾動軸承噪聲的控制 34-183 4 液壓系統噪聲及其控制 34-184 4.1 液壓系統噪聲的產生 34-184 4.1.1 液壓泵的噪聲 34-184 4.1.2 閥門的噪聲 34-184 4.1.3 管路的噪聲 34-185 4.2 液壓系統噪聲的控制 34-185 5 氣體動力性噪聲及其控制 34-185 5.1 概述 34-185 5.2 氣體動力性噪聲的基本聲源 34-186 5.3 氣體動力性噪聲的特性與控制 34-186 第12章 消聲裝置及隔聲設備 1 消聲器 34-188 1.1 消聲器的分類與性能要求 34-188 1.2 阻性消聲器 34-189 1.2.1 阻性消聲器的結構與特點 34-189 1.2.2 阻性消聲器消聲量的計算 34-189 1.3 抗性消聲器 34-195 1.3.1 擴張室型消聲器 34-195 1.3.2 共振腔型消聲器 34-198 1.3.3 其他類型的消聲器 34-199 2 隔聲罩 34-200 2.1 單層結構隔聲罩的隔聲量 34-200 2.2 雙層結構隔聲罩的隔聲量 34-201 2.3 縫隙、孔洞對隔聲量的影響 34-203 2.4 隔聲罩設計步驟與設計要點 34-203 2.5 隔聲罩降噪效果的評價 34-203 3 隔聲屏 34-204 3.1 隔聲屏降噪原理 34-204 3.2 隔聲屏降噪效果計算 34-204 3.3 道路隔聲屏的結構型式 34-204 3.4 道路隔聲屏的設計 34-204 參考文獻 34-207 第35篇 疲勞強度設計 第1章 概 論 1 疲勞的分類 35-3 2 疲勞強度設計方法 35-4 2.1 名義應力法 35-4 2.2 局部應力應變法 35-4 2.3 損傷容限設計法 35-4 2.4 概率疲勞設計法 35-4 第2章 疲勞載荷 1 概述 35-5 2 循環應力和循環應變 35-5 2.1 循環應力 35-5 2.2 循環應變 35-5 3 隨機載荷的循環計數法 35-6 4 隨機疲勞載荷譜的編制 35-7 4.1 累積頻數曲線 35-7 4.2 載荷譜編制 35-7 第3章 金屬材料的疲勞極限和S-N曲線 1 金屬材料疲勞極限 35-9 1.1 基本概念 35-9 1.2 金屬材料疲勞極限 35-9 1.3 疲勞極限的經驗公式 35-13 2 常用金屬材料的S-N曲線 35-13 第4章 影響疲勞強度的因素 1 應力集中的影響 35-23 1.1 理論應力集中系數 35-23 1.2 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35-37 2 尺寸的影響 35-44 3 表面狀況的影響 35-46 3.1 表面加工狀況 35-46 3.2 表面腐蝕狀況 35-46 3.3 表面強化狀況 35-46 4 載荷狀況的影響 35-48 4.1 載荷類型的影響 35-48 4.2 載荷頻率的影響 35-48 4.3 載荷峰值的影響 35-49 4.4 平均應力的影響 35-49 第5章 常規疲勞強度設計 1 概述 35-52 2 疲勞安全系數 35-52 3 疲勞累積損傷理論 35-56 3.1 基本概念 35-56 3.2 線性疲勞累積損傷理論 35-56 3.3 相對邁因納(Miner)法則 35-57 4 無限疲勞壽命設計 35-57 4.1 單向應力時的無限疲勞壽命設計 35-57 4.1.1 計算公式 35-57 4.1.2 算例 35-57 4.2 多向應力時的無限疲勞壽命設計 35-59 5 有限疲勞壽命設計 35-59 5.1 安全系數計算公式 35-59 5.2 壽命估算 35-59 5.3 隨機疲勞壽命估算 35-59 5.3.1 程序譜的疲勞壽命計算 35-59 5.3.2 概率密度函數給出的連續譜壽命計算 35-60 5.4 算例 35-60 第6章 現代疲勞強度設計 1 概述 35-62 2 低周疲勞 35-62 2.1 低周疲勞曲線(ε-N曲線) 35-62 2.2 循環應力-應變(σ-ε)曲線 35-63 2.2.1 滯回線 35-63 2.2.2 循環硬化與循環軟化 35-65 2.2.3 循環σ-ε曲線 35-65 2.3 應變-壽命曲線的獲得 35-67 2.3.1 曼森-科芬方程 35-67 2.3.2 四點法求應變-壽命曲線 35-69 2.4 低周疲勞壽命估算 35-70 3 局部應力應變法 35-71 3.1 預備知識 35-71 3.1.1 真實應力與真實應變 35-71 3.1.2 瑪辛特性 35-72 3.1.3 材料的記憶特性 35-72 3.1.4 載荷順序效應 35-72 3.2 局部應力-應變分析 35-72 3.2.1 滯回線方程 35-72 3.2.2 諾伯法 35-73 3.3 裂紋形成壽命的估算 35-73 3.3.1 損傷計算 35-73 3.3.2 估算裂紋形成壽命步驟 35-74 3.4 算例 35-74 4 裂紋擴展壽命估算 35-76 4.1 應力強度因子和斷裂韌度 35-76 4.1.1 應力強度因子 35-76 4.1.2 斷裂韌度 35-77 4.2 疲勞裂紋擴展速率 35-79 4.2.1 da dN-ΔK關系曲線 35-79 4.2.2 影響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的因素 35-82 4.3 疲勞裂紋擴展壽命估算 35-83 4.3.1 初始裂紋尺寸a 0 的確定 35-83 4.3.2 臨界裂紋尺寸a c 的確定 35-83 4.3.3 裂紋擴展壽命的估算公式 35-83 4.4 算例 35-83 第7章 環境疲勞強度 1 腐蝕疲勞強度 35-85 1.1 腐蝕疲勞的S-N曲線 35-85 1.2 腐蝕疲勞極限 35-85 1.3 影響腐蝕疲勞的因素 35-85 1.4 腐蝕疲勞壽命的估算 35-96 2 熱疲勞強度 35-96 2.1 熱應力與熱疲勞 35-96 2.2 熱疲勞強度與壽命估算 35-96 2.2.1 最大溫度-壽命曲線 35-96 2.2.2 應變幅度-壽命曲線 35-97 2.3 熱疲勞強度設計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35-98 3 低溫疲勞強度 35-98 3.1 低溫下金屬的特性 35-98 3.2 低溫下材料的疲勞數據和圖線 35-99 3.2.1 低溫下材料的疲勞極限 35-99 3.2.2 低溫下的材料S-N曲線 35-99 3.3 低溫對應力集中的影響 35-100 3.4 低溫疲勞強度計算 35-101 4 高溫疲勞強度 35-101 4.1 高溫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 35-101 4.2 高溫時材料S-N曲線 35-101 4.3 影響金屬高溫疲勞性能的主要因素 35-105 4.3.1 材料因素 35-105 4.3.2 溫度因素 35-106 4.3.3 頻率因素 35-106 4.3.4 應力集中因素 35-107 4.3.5 表面狀態因素 35-107 4.3.6 平均應力因素 35-108 4.4 高溫下疲勞強度計算 35-108 4.4.1 靜態計算法 35-109 4.4.2 蠕變疲勞復合作用計算法 35-110 第8章 沖擊與接觸疲勞強度 1 沖擊疲勞強度 35-112 1.1 多次沖擊能量-壽命(A-N)曲線 35-112 1.2 影響多次沖擊強度的因素 35-112 1.2.1 材料的強度和韌性 35-112 1.2.2 表面強化工藝 35-113 1.3 沖擊疲勞強度計算 35-115 2 接觸疲勞強度 35-115 2.1 接觸疲勞失效機理 35-115 2.2 接觸應力 35-116 2.3 影響接觸疲勞強度的因素 35-117 2.4 接觸疲勞強度計算 35-119 第9章 提高零構件疲勞強度的措施 1 合理選材 35-121 1.1 強度、塑性和韌性間最佳配合 35-121 1.2 材料純度 35-121 1.3 晶粒度和晶粒取向的影響 35-121 2 改進結構和工藝 35-121 2.1 改進結構 35-121 2.2 改進工藝 35-123 3 表面強化 35-123 3.1 表面熱處理 35-124 3.2 表面化學處理 35-124 3.3 表面冷作強化 35-125 4 表面防護 35-127 5 合理操作與定期檢修 35-127 第10章 疲勞試驗與數據處理 1 疲勞試驗機 35-128 1.1 疲勞試驗機的種類 35-128 1.2 疲勞試驗加載方式 35-128 1.3 疲勞試驗控制方式 35-128 1.4 疲勞試驗數據采集 35-129 2 疲勞試樣及其制備 35-129 2.1 試樣 35-129 2.1.1 光滑試樣 35-129 2.1.2 缺口試樣 35-130 2.1.3 低周疲勞試樣 35-130 2.1.4 疲勞裂紋擴展試樣 35-131 2.2 試樣制備 35-132 2.2.1 取樣 35-132 2.2.2 機械加工 35-132 2.2.3 熱處理 35-133 2.2.4 測量、探傷與儲存 35-133 3 疲勞試驗方法 35-133 3.1 S-N曲線試驗 35-133 3.1.1 單點試驗法 35-133 3.1.2 成組試驗法 35-134 3.2 疲勞極限試驗 35-135 3.3 ε-N曲線試驗 35-136 3.4 應力-應變曲線試驗 35-137 3.5 裂紋擴展速率(da/dN曲線)試驗 35-138 3.6 斷裂韌度試驗 35-138 4 疲勞試驗數據處理 35-139 4.1 可疑觀測值的取舍 35-139 4.2 S-N曲線擬合 35-140 4.3 ε-N曲線擬合 35-141 4.4 應力-應變曲線擬合 35-141 4.5 da/dN曲線擬合 35-142 4.6 斷裂韌度試驗數據處理 35-144 參考文獻 35-145 第36篇 摩擦學設計 第1章 摩擦與摩擦因數 1 固體摩擦的摩擦力 36-3 1.1 固體摩擦力的性質 36-3 1.2 摩擦因數與摩擦力計算 36-3 2 固體摩擦定律 36-3 2.1 古典摩擦定律 36-3 2.2 固體摩擦的現代理論 36-3 2.2.1 分子黏附分量的摩擦因數計算 36-3 2.2.2 機械變形分量的摩擦因數計算 36-4 3 摩擦角和摩擦錐 36-6 3.1 靜摩擦角 36-6 3.2 靜摩擦錐 36-6 3.3 動摩擦角和動摩擦錐 36-6 4 滑動摩擦因數 36-6 4.1 室溫及大氣中的摩擦因數 36-6 4.1.1 無潤滑表面的滑動摩擦因數 36-6 4.1.2 潤滑表面的滑動摩擦因數 36-9 4.2 高溫下的摩擦因數 36-9 4.3 真空中的摩擦因數 36-10 4.4 低溫下的摩擦因數 36-11 5 滾動摩擦 36-12 6 機械零件的摩擦 36-12 6.1 斜面的摩擦 36-12 6.2 楔連接的摩擦 36-12 6.3 螺旋(紋)的摩擦 36-13 6.4 普通滑動軸承的摩擦 36-14 6.4.1 徑向軸承的摩擦 36-14 6.4.2 推力軸承的摩擦 36-14 6.5 滾動軸承的摩擦 36-15 6.5.1 摩擦轉矩的粗略計算 36-15 6.5.2 摩擦轉矩的精確計算 36-15 6.6 齒輪的摩擦 36-17 6.7 帶與輪的摩擦 36-18 6.8 繩與卷筒的摩擦 36-18 6.9 車輪與鋼軌(路面)的摩擦 36-19 7 摩擦裝置中的摩擦 36-19 7.1 基本特性 36-19 7.1.1 接觸種類 36-19 7.1.2 接觸剛性 36-19 7.1.3 成膜介質對摩擦的影響 36-20 7.1.4 滑動持續時間 36-20 7.1.5 工作狀態 36-20 7.1.6 外部能量場對摩擦特性的影響 36-20 7.2 摩擦副的主要參數 36-20 7.2.1 滑動速度 36-21 7.2.2 載荷 36-21 7.2.3 摩擦因數 36-21 7.2.4 摩擦因數的穩定度 36-21 7.2.5 摩擦功 36-21 7.3 摩擦材料的選取 36-22 7.4 摩擦熱力學計算 36-22 第2章 磨損及其控制 1 磨損過程 36-25 1.1 磨合 36-25 1.1.1 穩定表面粗糙度 36-25 1.1.2 影響磨合效果的因素 36-25 1.1.3 磨合與磨損壽命 36-26 1.2 磨損類型 36-26 1.3 影響磨損的參數 36-26 1.3.1 載荷 36-26 1.3.2 速度 36-27 1.3.3 溫度 36-27 1.3.4 其他參數 36-28 2 控制磨損的設計方法 36-29 2.1 材料選擇 36-29 2.2 材料表面處理 36-29 2.2.1 表面機械硬化 36-29 2.2.2 熱噴涂 36-29 2.2.3 化學熱處理 36-30 2.2.4 表面淬火和表面合金化 36-30 2.2.5 化學和物理氣相沉積 36-30 2.2.6 電鍍和化學鍍 36-30 2.2.7 深冷處理 36-30 2.3 表面粗糙度 36-30 2.4 潤滑劑選擇 36-30 2.5 表面結構形狀 36-30 2.6 環境、過濾與密封 36-30 2.7 表面溫度和冷卻能力 36-30 2.8 運動控制 36-31 3 磨損的度量與預測 36-31 3.1 磨損的度量 36-31 3.2 磨損計算 36-31 3.2.1 IBM磨損計算法 36-31 3.2.2 磨損率的計算公式 36-31 3.2.3 磨損度計算的理論公式 36-32 3.2.4 磨損量計算的經驗公式 36-33 3.3 各種機械零件的典型磨損度(磨損率) 36-34 4 機械零件的磨損預測 36-35 4.1 軸瓦(軸套)的磨損預測 36-35 4.2 滾動軸承的磨損預測 36-36 4.2.1 接觸疲勞磨損壽命計算 36-36 4.2.2 黏附磨損壽命計算 36-36 4.2.3 磨粒磨損壽命計算 36-37 4.3 導軌的磨損預測 36-38 4.3.1 滑動導軌 36-38 4.3.2 滾動導軌 36-39 4.4 齒輪傳動的磨損控制 36-39 4.4.1 潤滑狀態 36-39 4.4.2 輪齒膠合(黏附磨損) 36-40 4.4.3 輪齒磨粒磨損 36-40 4.5 傳動鏈的磨損預測 36-41 4.6 氣缸套與活塞環的磨損預測 36-41 4.6.1 黏附磨損預測 36-41 4.6.2 磨粒磨損預測 36-41 4.7 機械密封的磨損預測 36-41 4.7.1 磨損類型 36-42 4.7.2 磨損因數和極限pv值 36-42 4.8 刀具的磨損預測 36-43 4.8.1 刀具的磨損部位 36-43 4.8.2 刀具磨損和刀具壽命的數學模型 36-44 4.9 機動車輛輪胎踏面的磨損預測 36-44 4.9.1 踏面橡膠磨損機理 36-44 4.9.2 磨損度計算 36-44 4.10 連接的磨損 36-45 5 磨損零件的修復 36-45 5.1 修復工藝的選擇 36-46 5.2 電鍍 36-46 5.2.1 鍍鉻 36-46 5.2.2 鍍鎳 36-47 5.2.3 刷鍍 36-47 5.3 金屬噴涂 36-47 5.4 焊接 36-48 5.4.1 鑄鐵導軌的補焊修復 36-48 5.4.2 鋼制零件的補焊修復 36-48 5.5 粘接 36-48 第3章 潤滑設計 1 潤滑類型與狀態 36-49 1.1 流體潤滑的潤滑狀態 36-49 1.2 流體動力潤滑 36-49 1.2.1 雷諾方程及其應用 36-49 1.2.2 流體動力潤滑的穩態性能參數 36-53 1.2.3 特征數和相似條件 36-53 1.2.4 湍流動力潤滑方程 36-53 1.2.5 流體動力潤滑徑向軸承的穩定性 36-54 1.3 彈性流體動力潤滑 36-54 1.3.1 基本參數 36-55 1.3.2 基本公式 36-55 1.3.3 潤滑狀態區域圖及其應用范圍 36-56 1.4 流體靜力潤滑 36-57 1.4.1 工作原理與基本方程 36-57 1.4.2 油腔與油墊 36-58 1.4.3 補償元件 36-58 1.4.4 功耗 36-59 1.5 邊界潤滑 36-59 1.5.1 邊界潤滑膜 36-59 1.5.2 邊界潤滑模型 36-60 1.5.3 邊界潤滑的摩擦力 36-60 1.5.4 影響邊界膜潤滑性能的因素 36-60 1.5.5 提高邊界膜強度的方法 36-61 1.6 混合潤滑 36-61 1.7 固體潤滑 36-61 2 機械零件的流體動力潤滑計算 36-61 2.1 滑動軸承流體動力潤滑計算 36-61 2.2 滾動軸承彈性流體動力潤滑計算 36-61 2.3 齒輪傳動彈性流體動力潤滑計算 36-62 2.4 凸輪機構的彈性流體動力潤滑計算 36-63 3 機械零件的潤滑設計 36-64 3.1 滑動軸承的潤滑設計 36-64 3.2 滑動導軌(普通導軌)的潤滑設計 36-64 3.2.1 潤滑劑與潤滑方法 36-64 3.2.2 潤滑油的選擇 36-64 3.2.3 提高導軌運動平穩性的措施 36-64 3.3 滾動軸承的潤滑設計 36-65 3.4 齒輪、蝸桿傳動的潤滑設計 36-65 3.4.1 潤滑方法及其選擇 36-65 3.4.2 潤滑油的選用 36-65 3.5 鏈傳動的潤滑設計 36-67 3.5.1 潤滑劑的選擇 36-67 3.5.2 潤滑方法的選擇 36-67 3.6 聯軸器的潤滑設計 36-68 3.7 離合器的潤滑設計 36-68 3.7.1 電磁離合器的潤滑 36-68 3.7.2 摩擦片式離合器的潤滑 36-68 3.7.3 超越離合器的潤滑 36-68 3.8 鋼絲繩的潤滑設計 36-68 3.8.1 制造時的潤滑 36-69 3.8.2 使用中的潤滑 36-69 3.8.3 加油方法 36-69 第4章 潤 滑 劑 1 潤滑劑及其特性 36-71 1.1 潤滑劑的類型 36-71 1.2 潤滑油和脂的流變學特性 36-71 1.2.1 黏度 36-71 1.2.2 黏溫關系 36-71 1.2.3 黏壓關系 36-73 1.2.4 黏度與壓力和溫度的綜合關系 36-73 1.2.5 非牛頓特性 36-73 1.3 潤滑油 36-74 1.3.1 品種 36-74 1.3.2 主要質量指標 36-74 1.3.3 常用潤滑油的組成、性質和用途 36-74 1.4 潤滑脂 36-74 1.5 添加劑 36-74 1.5.1 添加劑的作用與性能要求 36-74 1.5.2 類型與功能 36-75 1.6 固體潤滑劑 36-75 1.6.1 固體潤滑劑的類型 36-75 1.6.2 固體潤滑劑的性能 36-75 2 潤滑劑的選用 36-79 2.1 潤滑劑類型的選擇 36-79 2.2 潤滑油的選用 36-80 2.2.1 選用潤滑油的一般原則 36-80 2.2.2 機床用潤滑油的選用 36-80 2.2.3 建筑機械用潤滑油的選用 36-80 2.2.4 潤滑油黏度的摻配 36-80 2.3 潤滑脂的選用 36-81 3 潤滑油、脂的更換及其周期 36-81 3.1 潤滑油污染度及其測定 36-82 3.2 換油周期 36-82 3.2.1 小型潤滑系統的換油周期 36-82 3.2.2 大型潤滑系統的換油周期 36-82 3.3 換油步驟 36-82 第5章 潤滑方法與潤滑系統設計 1 潤滑方法及其選擇 36-84 1.1 潤滑油、脂的潤滑方法及其選擇 36-84 1.1.1 油、脂潤滑方法 36-84 1.1.2 油、脂潤滑方法的選擇 36-85 1.2 固體潤滑劑的潤滑方法 36-85 1.2.1 潤滑方法 36-85 1.2.2 特性與使用 36-85 1.2.3 幾種固體潤滑劑的使用 36-86 1.3 氣體潤滑劑的潤滑方法 36-87 2 潤滑油、脂潤滑系統及其設計 36-87 2.1 潤滑油、脂用潤滑系統及其分類 36-88 2.2 手工加油、脂潤滑 36-88 2.3 集中供脂系統 36-88 2.4 滴油潤滑及其裝置 36-88 2.5 油繩和油墊潤滑及其裝置 36-88 2.6 油浴和飛濺潤滑及其裝置 36-89 2.6.1 齒輪傳動的油浴與飛濺潤滑 36-89 2.6.2 蝸桿傳動的油浴潤滑 36-89 2.6.3 潤滑油池容積 36-89 2.7 油環、油盤潤滑及其裝置 36-89 2.7.1 油環潤滑及其裝置 36-89 2.7.2 油盤潤滑及其裝置 36-90 2.8 噴霧潤滑系統 36-90 2.8.1 潤滑單位 36-90 2.8.2 噴霧嘴尺寸 36-90 2.8.3 配管尺寸 36-91 2.8.4 空氣和潤滑油的消耗量 36-91 2.8.5 油霧發生器與油霧潤滑裝置 36-91 2.8.6 噴霧嘴安裝 36-91 2.9 油氣潤滑系統 36-92 2.10 噴油潤滑系統 36-92 第6章 摩擦副材料及其選用 1 摩擦材料 36-93 1.1 對摩擦材料性能的要求 36-93 1.2 摩擦材料的類型與應用 36-93 1.2.1 非金屬摩擦材料 36-94 1.2.2 金屬摩擦材料 36-94 2 減摩材料 36-96 2.1 金屬減摩材料 36-96 2.2 粉末冶金減摩材料 36-98 2.3 聚合物減摩材料 36-98 2.4 金屬塑料減摩材料 36-99 2.5 木基減摩材料 36-99 2.6 炭-石墨 36-100 3 耐磨材料 36-100 3.1 對耐磨材料的性能要求 36-100 3.2 耐磨材料及其特性 36-101 3.2.1 鋼 36-101 3.2.2 難熔金屬及特種合金 36-102 3.2.3 銅基合金 36-102 3.2.4 鑄鐵 36-102 3.2.5 聚合物 36-103 3.2.6 碳化物和陶瓷 36-103 3.2.7 炭-石墨耐磨材料 36-104 4 摩擦副材料的選擇 36-104 4.1 運轉條件的分析 36-105 4.1.1 載荷與環境條件 36-105 4.1.2 設計要求 36-105 4.2 摩擦副性能估計 36-105 4.3 摩擦副材料的選定 36-105 4.4 摩擦副材料的選擇框圖 36-105 5 表面處理和覆蓋層 36-106 5.1 表面處理 36-106 5.1.1 表面處理的類型 36-106 5.1.2 表面處理的應用 36-106 5.1.3 表面處理的效果 36-107 5.2 表面覆蓋層 36-107 5.2.1 覆蓋層材料 36-107 5.2.2 涂覆方法 36-107 5.3 表面處理與覆蓋層的應用 36-110 參考文獻 36-111 第37篇 機械可靠性設計 第1章 可靠性設計的基礎知識 1 概述 37-3 1.1 可靠性的概念 37-3 1.2 可靠性設計程序和手段 37-3 1.3 可靠性設計的目標值 37-3 1.4 可靠性設計方法 37-4 1.5 可靠性設計的其他方面 37-4 2 可靠性中常用的概率分布 37-5 3 可靠性特征量 37-17 3.1 可靠度 37-17 3.2 累積失效概率 37-18 3.3 平均壽命、可靠壽命和中位壽命 37-18 3.4 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線 37-18 3.5 可靠性特征量間的關系 37-19 3.6 維修性特征量 37-20 3.6.1 維修度 37-20 3.6.2 修復率 37-20 3.6.3 平均修復時間 37-20 3.6.4 維修性和可靠性特征量的對應關系 37-20 3.7 有效性特征量 37-20 3.7.1 有效度的意義 37-20 3.7.2 有效度的種類 37-21 3.7.3 單元有效度 37-21 第2章 可靠性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方法 1 可靠性試驗分類 37-22 1.1 按試驗場所的分類 37-22 1.2 按試驗截止情況的分類 37-22 2 分布類型的假設檢驗 37-22 2.1 χ 2 檢驗法 37-22 2.2 K-S檢驗法 37-23 3 指數分布的分析法 37-24 3.1 指數分布的擬合性檢驗 37-24 3.2 指數分布的參數估計和可靠度估計 37-25 4 正態及對數正態分布的分析法 37-26 4.1 正態及對數正態分布的擬合性檢驗 37-26 4.2 正態及對數正態分布完全樣本的參數估計 37-28 4.3 正態及對數正態分布截尾壽命試驗的參數估計 37-28 4.4 正態及對數正態分布可靠壽命和可靠度的估計 37-34 5 威布爾分布的分析法 37-37 5.1 威布爾分布的擬合性檢驗 37-37 5.2 威布爾分布的參數估計 37-38 5.3 威布爾分布的可靠度和可靠壽命估計 37-47 6 可靠性虛擬試驗方法 37-50 6.1 蒙特卡洛模擬法 37-50 6.1.1 概述 37-50 6.1.2 隨機數的產生方法 37-51 6.1.3 隨機數檢驗 37-51 6.1.4 常用分布隨機數的產生 37-52 6.2 蒙特卡洛模擬法計算隨機變量函數的分布 37-53 第3章 機械零件的可靠性設計 1 應力-強度干涉模型與可靠度計算方法 37-54 1.1 應力-強度干涉模型 37-54 1.2 可靠度計算的一般公式 37-54 1.3 可靠度計算的數值積分法 37-55 1.4 可靠度計算的極限狀態法 37-55 2 可靠度的近似計算法 37-57 2.1 可靠安全系數 37-57 2.2 隨機變量函數的均值和標準差的近似計算 37-58 3 機械零件可靠性設計所需的部分數據和資料 37-59 3.1 幾何尺寸 37-59 3.2 材料的強度特性 37-60 4 零件靜強度的可靠性設計 37-68 4.1 正態分布的設計法 37-68 4.2 非正態分布的設計法 37-68 4.3 零件靜強度的可靠性設計應用舉例 37-70 5 疲勞強度的可靠性設計 37-71 5.1 變應力和變載荷的類型 37-71 5.2 部分材料的p-S-N曲線 37-72 5.3 零件的疲勞極限 37-80 5.4 用疲勞曲線線圖計算零件的疲勞強度可靠度 37-82 5.5 用疲勞極限線圖計算零件的疲勞強度可靠度 37-84 5.6 用等效應力計算零件的疲勞強度可靠度 37-85 5.7 受復合應力時零件的疲勞強度可靠度計算 37-85 5.8 零件疲勞強度可靠度計算的應用舉例 37-86 5.9 零件疲勞壽命的可靠性預計 37-91 6 其他失效形式時可靠性設計 37-93 6.1 斷裂韌性的可靠性設計 37-93 6.2 剛度的可靠性設計 37-94 6.3 磨損和腐蝕的可靠性設計 37-96 6.3.1 磨損的可靠性設計 37-96 6.3.2 腐蝕的可靠性設計 37-97 6.4 摩擦傳動的可靠性設計 37-98 第4章 機械系統的可靠性分析 1 不可修復系統的可靠性分析 37-100 1.1 系統可靠性模型 37-100 1.2 常用系統的可靠度和平均壽命 37-101 2 可修復系統的可靠性 37-102 3 可靠性預計 37-103 3.1 可靠性預計的目的 37-103 3.2 可靠性預計的方法 37-103 4 可靠性分配 37-104 4.1 可靠性分配的原則 37-104 4.2 可靠性分配的方法 37-104 5 失效模式、效應及危害度分析 37-106 5.1 基本概念 37-106 5.2 分析的過程和方法 37-106 6 故障樹分析 37-107 6.1 基本概念 37-107 6.2 故障樹的建立 37-108 6.3 故障樹的定性分析 37-110 6.4 故障樹的定量分析 37-111 第5章 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 1 概述 37-112 1.1 機構可靠性的分類 37-112 1.2 機構可靠度的計算方法 37-112 2 機構運動可靠性基本模型及計算方法 37-112 2.1 機構運動可靠性的定義及影響因素 37-112 2.2 機構可靠性指標 37-113 2.2.1 可靠度R 37-113 2.2.2 可靠性儲備系數K 37-113 2.3 機構可靠性通用數學模型 37-113 2.3.1 機構運動學數學模型 37-113 2.3.2 機構運動精度概率模型 37-114 2.3.3 計算可靠度R 37-115 3 曲柄滑塊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 37-115 3.1 理想狀態下機構運動關系式 37-115 3.1.1 對心曲柄滑塊機構運動關系式 37-115 3.1.2 偏心曲柄滑塊機構運動關系式 37-116 3.2 考慮原始誤差的可靠性計算模型 37-116 3.2.1 考慮尺寸誤差的計算模型 37-116 3.2.2 考慮運動副間隙誤差的計算模型 37-117 3.3.1 對運動鉸鏈中軸套的磨損分析 37-119 3.3.2 建立磨損與間隙之間的關系 37-120 3.3.3 建立磨損與輸出運動參數的關系 37-121 4 并聯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實例 37-121 4.1 并聯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37-121 4.2 Delta型并聯機構的運動學分析 37-121 4.3 Delta型并聯機構的位置誤差分析 37-122 4.4 Delta型并聯機構的運動可靠性分析 37-123 4.5 并聯機構的運動可靠性仿真研究 37-124 4.5.1 參數化建模 37-124 4.5.2 位置正反解的獲得 37-124 4.5.3 模擬各個原始誤差隨機性 37-125 4.5.4 Monte Carlo仿真 37-125 4.5.5 可靠度計算 37-125 第6章 可靠性靈敏度設計 1 目的及意義 37-127 2 可靠性靈敏度設計方法 37-127 2.1 基于攝動法的可靠性靈敏度分析 37-127 2.2 不完全概率信息機械可靠性設計 37-128 2.3 可靠性靈敏度設計 37-128 2.4 基于響應面方法的可靠性靈敏度分析 37-130 3 可靠性靈敏度設計實例 37-131 3.1 汽車前軸 37-131 3.2 螺旋彈簧 37-132 3.3 法蘭 37-133 3.4 附件機匣 37-134 參考文獻 37-137 第38篇 機械結構的有限元設計 第1章 彈性力學基本理論與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1 彈性力學基本概念 38-3 1.1 理想彈性體基本假設 38-3 1.2 彈性力學的基本概念 38-3 1.3 應力平衡微分方程 38-4 1.4 幾何方程 38-4 1.5 物理方程 38-4 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38-5 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驟 38-5 2.2 廣義坐標下的有限元格式 38-6 第2章 平面問題和空間問題的有限元 1 兩類平面問題的力學表達 38-7 1.1 平面應力問題 38-7 1.2 平面應變問題 38-7 2 平面問題的三角形單元 38-7 2.1 建立過程 38-7 2.2 分析公式 38-9 3 軸對稱問題的三角形單元 38-11 4 空間問題的四面體單元 38-13 第3章 等參元的基本原理 1 平面八節點四邊形等參元 38-16 2 一維等參元 38-17 3 平面矩形等參元 38-18 4 平面三角形等參元 38-20 5 三維等參元 38-21 6 等參元用于機械結構分析的一般格式 38-23 第4章 單元形函數的性質 1 形函數的構造原理 38-25 1.1 常用單元的形函數 38-25 1.2 形函數的構造規律———帕斯卡三角形 38-27 2 形函數的性質 38-28 3 用面積坐標表達的形函數 38-29 4 有限元的收斂準則 38-30 5 等效節點載荷列陣 38-30 5.1 單元載荷的移置 38-30 5.2 結構整體載荷列陣的形成 38-31 第5章 桿梁問題的有限元 1 桿單元 38-32 1.1 軸力桿單元 38-32 1.2 扭轉桿單元 38-32 2 平面梁單元 38-32 3 空間梁單元 38-33 3.1 空間梁單元的自由度定義 38-33 3.2 空間梁單元的坐標變換 38-34 3.3 空間梁單元的單元剛度矩陣 38-35 第6章 薄板彎曲問題的有限元 1 線彈性薄板理論 38-36 1.1 薄板彎曲的幾何方程 38-36 1.2 薄板彎曲的物理方程 38-36 1.3 薄板彎曲的內力矩平衡方程 38-37 2 三角形薄板單元 38-37 3 用面積坐標表示的三角形板單元 38-38 4 四邊形薄板單元 38-39 5 用局部坐標表示的四邊形薄板單元 38-40 6 考慮剪切的明德林(Mindlin)板單元 38-41 第7章 殼體問題的有限元 1 基于薄殼理論的軸對稱殼體單元 38-43 1.1 軸對稱薄殼理論的基本公式 38-43 1.2 薄殼截錐單元 38-44 2 位移和轉動各自獨立插值的軸對稱殼體單元 38-45 2.1 基本公式 38-45 2.2 截錐單元 38-45 2.3 曲邊單元 38-46 3 軸對稱超參數殼體單元 38-46 3.1 幾何形狀的規定 38-46 3.2 位移函數 38-46 3.3 應力和應變的確定 38-47 3.4 剛度矩陣的計算 38-47 4 不同類型單元的連接 38-47 4.1 多點約束方程 38-47 4.2 過渡單元 38-48 5 一般殼體問題的平板殼體單元 38-48 5.1 局部坐標系下的單元剛度矩陣 38-48 5.2 單元剛度矩陣的坐標轉換 38-49 6 一般殼體問題的超參數殼體單元 38-49 6.1 幾何形狀的規定 38-49 6.2 位移函數的表示 38-49 6.3 應力和應變的確定 38-50 6.4 單元剛度矩陣的計算 38-50 第8章 熱傳導問題的有限元 1 熱傳導微分方程 38-51 2 線性熱傳導方程的有限元方法 38-51 3 熱傳導單元分析 38-52 3.1 一維單元 38-52 3.2 二維單元 38-52 3.2.1 三角形單元 38-52 3.2.2 四節點等參數 38-53 3.3 八節點塊體等參元 38-54 4 穩態熱傳導的有限元分析 38-55 5 非穩態熱傳導的有限元分析 38-55 6 非線性熱傳導的有限元方法 38-55 7 場問題的有限元分析 38-56 第9章 動力學問題的有限元 1 單元的動力學方程 38-57 2 單元質量矩陣和阻尼矩陣 38-58 3 機械結構的動力學有限元方程 38-58 4 機械結構固有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38-58 4.1 機械結構固有特性的基本方程 38-58 4.2 機械結構固有特性的求解方法 38-59 5 求解動力響應問題 38-61 5.1 振動響應的振型疊加法 38-61 5.2 振動響應的時域積分法 38-61 5.2.1 中心差分法 38-62 5.2.2 紐馬克方法 38-62 6 減縮動力系統自由度的方法 38-63 第10章 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 1 非線性方程組的數值解法 38-65 1.1 直接迭代法 38-65 1.2 牛頓-拉富生(Newton-Raphson)方法 38-65 1.3 修正的N-R方法 38-65 1.4 增量法 38-66 1.5 加速收斂方法 38-66 2 材料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分析 38-67 2.1 塑性力學基本法則 38-67 2.2 彈塑性應力應變關系 38-68 2.3 彈塑性增量有限元分析 38-68 2.4 與時間相關的材料非線性問題分析 38-68 3 幾何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分析 38-69 3.1 幾何非線性問題的應變與應力度量 38-69 3.2 幾何非線性問題的有限元表達 38-71 4 結構屈曲的穩定性分析 38-72 5 接觸問題的有限元分析 38-73 6 黏彈性材料結構的有限元分析 38-74 第11章 有限元分析實例 1 平面應力問題算例 38-77 2 等參元應用算例 38-78 3 桿梁問題的算例 38-80 4 板殼問題的算例 38-81 5 熱傳導問題的算例 38-82 6 動力學問題的算例 38-83 7 橡膠減振器的剛度分析 38-84 8 黏彈性阻尼-薄壁圓柱殼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38-86 9 水泵泵體的有限元分析 38-88 10 一級減速器有限元計算分析 38-89 參考文獻 38-100 第39篇 優化設計 第1章 優化設計算法原理 1 優化設計概述 39-3 1.1 優化設計的基本概念 39-3 1.2 優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9-3 1.3 優化設計的迭代算法及終止準則 39-4 1.4 優化設計的算法分類 39-5 2 一維無約束優化方法 39-5 2.1 確定搜索區間的進退算法 39-5 2.2 切線法 39-6 2.3 黃金分割法(0.618法) 39-6 2.4 二次插值法(拋物線插值法) 39-7 3 多維無約束優化算法 39-8 3.1 坐標輪換法 39-8 3.2 共軛方向法(Powell法) 39-8 3.3 梯度法 39-8 3.4 共軛梯度法 39-9 3.5 牛頓法 39-10 3.6 變尺度法 39-10 4 多維約束優化算法 39-11 4.1 簡約梯度法 39-11 4.2 廣義簡約梯度法 39-12 4.3 罰函數法 39-14 4.3.1 內點法 39-14 4.3.2 外點法 39-15 4.3.3 混合法 39-16 4.4 序列線性規劃法 39-17 4.5 序列二次規劃法 39-17 第2章 結構優化設計方法 1 結構優化設計概述 39-19 2 結構優化的準則法 39-19 2.1 滿應力法 39-20 2.1.1 桿結構滿應力準則 39-20 2.1.2 板結構滿應力準則 39-20 2.2 單位移約束準則法 39-20 2.3 多位移約束準則法 39-21 3 結構優化的齒行法 39-21 3.1 結構優化齒行法簡介 39-21 3.2 桿結構優化齒行法 39-21 3.3 梁結構優化齒行法 39-22 4 結構優化設計實例 39-22 4.1 機床主軸的結構優化設計 39-22 4.2 懸臂梁的結構優化設計 39-23 第3章 形狀優化設計方法 1 形狀優化設計概述 39-24 2 形狀優化的敏度分析 39-25 2.1 位移敏度計算 39-25 2.2 應力敏度計算 39-26 2.3 形狀敏度分析實現 39-26 3 形狀優化的自適應分析技術 39-27 3.1 誤差估計 39-27 3.2 h自適應法 39-27 3.3 p自適應法 39-28 4 自適應分析形狀優化設計 39-30 5 形狀優化設計應用實例 39-31 5.1 內燃機連桿的形狀優化設計 39-31 5.2 起重吊鉤的自適應形狀優化設計 39-31 第4章 多目標問題的優化設計方法 1 多目標問題的優化基本概念 39-33 2 協調曲線法 39-33 2.1 協調曲線法基本原理 39-33 2.2 應用示例———徑向動壓滑動軸承的優化設計 39-34 3 統一目標函數法 39-35 3.1 目標規劃法 39-35 3.2 乘除法 39-35 3.3 線性加權組合法 39-35 3.3.1 線性加權組合法的目標函數 39-35 3.3.2 應用示例———蟹爪式裝載機扒取機構的優化設計 39-36 4 功效系數法 39-36 4.1 功效系數法的基本原理 39-36 4.2 應用示例———門座式起重機變幅四桿機構的優化設計 39-37 第5章 隨機變量優化設計方法 1 隨機變量優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9-39 1.1 隨機參數和隨機設計變量 39-39 1.2 隨機變量優化設計數學模型 39-39 2 一次二階矩方法 39-39 2.1 一次二階矩方法基本原理 39-39 2.2 一次二階矩方法算法 39-40 3 隨機模擬搜索方法 39-40 3.1 隨機模擬搜索方法基本原理 39-40 3.2 隨機模擬搜索方法算法 39-41 4 應用示例———壓力容器的隨機變量優化設計 39-41 第6章 離散變量優化設計方法 1 離散變量優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9-44 2 離散變量自適應隨機搜索法 39-44 2.1 設計點樣本產生的基本方程 39-44 2.2 隨機移步查點技術 39-45 2.3 自適應隨機搜索法算法 39-45 3 離散變量的組合形法 39-46 3.1 初始離散組合形的產生 39-46 3.2 離散一維搜索 39-46 3.3 離散變量組合形算法的步驟 39-46 4 離散性懲罰函數法 39-47 4.1 離散性懲罰函數法基本原理 39-47 4.2 離散懲罰函數的算法 39-47 5 應用示例———箱形蓋板 39-47 第7章 模糊優化設計方法 1 模糊優化設計概述 39-49 1.1 機械設計中的模糊性影響因素 39-49 1.2 隸屬函數 39-49 1.3 數學模型 39-52 1.3.1 目標函數 39-52 1.3.2 約束條件 39-52 1.3.3 設計變量 39-52 1.4 模糊優化求解的基本思想 39-52 2 對稱型模糊優化設計 39-52 2.1 對稱模糊優化模型的直接解法 39-52 2.2 對稱模糊優化模型的迭代解法 39-52 2.3 模糊約束下非模糊目標優化模型的求解 39-53 3 非對稱型模糊優化設計 39-53 3.1 模糊約束下函數的條件極值 39-53 3.2 非對稱型模糊優化的數學模型 39-53 3.3 非對稱型模糊優化的水平截集解法 39-54 3.3.1 普通模糊約束的優化設計 39-54 3.3.2 廣義模糊約束的優化設計 39-54 4 模糊優化方法應用實例 39-55 4.1 三級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的優化設計 39-55 4.2 簡支梁的模糊優化設計 39-57 第8章 智能優化設計方法 1 智能優化方法概述 39-60 1.1 智能優化方法的基本概念 39-60 1.2 常用的智能優化方法 39-60 1.3 智能優化方法的特點 39-61 2 遺傳算法 39-61 2.1 遺傳算法的基本概念 39-61 2.2 遺傳算法的基本特點及應用 39-61 2.3 遺傳算法的計算流程 39-61 2.4 應用案例———加工中心組成問題 39-62 3 蟻群優化算法 39-65 3.1 蟻群優化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特點 39-65 3.2 基本蟻群優化算法模型 39-66 3.3 蟻群優化算法的步驟 39-66 3.4 應用案例———混流裝配線調度問題 39-66 4 粒子群優化算法 39-68 4.1 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基本概念、模型 39-68 4.2 標準粒子群優化算法的算法流程 39-69 4.3 應用案例———加工中心組成問題 39-70 5 蜂群算法 39-72 5.1 基于蜜蜂繁殖機理的蜂群算法(MBO) 39-72 5.1.1 蜂群算法(MBO)的建模 39-72 5.1.2 蜂群算法(MBO)的算法流程 39-72 5.2 基于蜜蜂采蜜機理的蜂群算法(ABC) 39-72 5.2.1 蜂群算法(ABC)的建模 39-72 5.2.2 蜂群算法(ABC)的算法流程 39-73 5.3 蜂群算法的特點 39-73 5.4 蜂群算法的應用———加工中心組成問題 39-74 6 螢火蟲算法 39-76 6.1 基本螢火蟲算法(GSO)模型 39-76 6.2 基本螢火蟲算法(GSO)的算法流程 39-77 6.3 GSO算法應用案例———流水車間調度(置換flow-shop)問題 39-77 7 布谷鳥搜索算法 39-78 7.1 標準布谷鳥搜索算法(CS)模型 39-78 7.2 標準布谷鳥搜索算法流程 39-78 7.3 應用案例———混流裝配線調度問題 39-79 第9章 優化設計應用實例 1 機構優化設計 39-81 1.1 機構優化設計概述 39-81 1.2 連桿機構優化設計 39-81 1.3 凸輪機構優化設計 39-83 1.4 支撐掩護式液壓支架機構的多目標優化設計 39-84 2 機械零件優化設計 39-87 2.1 機械零件優化設計概述 39-87 2.2 齒輪傳動優化設計 39-89 2.3 彈簧優化設計 39-91 2.4 液體動壓滑動軸承優化設計 39-92 3 可靠性優化設計 39-93 3.1 可靠性優化設計概述 39-93 3.2 機構可靠性優化設計 39-94 3.3 結構可靠性優化設計 39-96 3.3.1 結構可靠性優化的概念及模型 39-96 3.3.2 三桿結構可靠性優化設計 39-97 4 復雜系統優化設計 39-98 4.1 復雜系統優化設計概述 39-98 4.2 多級優化設計技術 39-98 4.3 飛機設計的多級優化實例 39-100 參考文獻 39-103 第40篇 數字化設計 第1章 概 述 1 數字化設計技術 40-3 1.1 產品設計特點與數字化設計技術 40-3 1.2 數字化設計技術的內涵和學科體系 40-3 1.3 數字化設計流程 40-4 2 數字化設計技術的相關技術 40-6 2.1 計算機輔助設計 40-6 2.2 計算機輔助制造 40-6 2.3 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 40-6 2.4 計算機輔助工程 40-7 2.5 產品數據管理 40-7 3 數字化設計技術的發展趨勢 40-7 第2章 計算機圖形學基礎 1 概述 40-9 1.1 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內容 40-9 1.2 計算機圖形學的應用 40-9 1.3 計算機圖形學的發展趨勢 40-10 2 圖形變換 40-11 2.1 二維圖形的基本變換 40-11 2.2 二維圖形的組合變換 40-14 2.3 窗口和視區的匹配交換 40-15 2.4 三維圖形的幾何變換 40-15 2.5 正投影變換 40-17 2.6 復合變換 40-17 2.7 透視投影變換 40-17 3 圖形的裁剪與消隱 40-18 3.1 圖形的裁剪 40-18 3.2 圖形的消隱 40-19 第3章 產品的數字化建模 1 形體的計算機內部表示 40-20 1.1 幾何信息和拓撲信息 40-20 1.2 形體的定義及表示形式 40-20 2 線框造型系統 40-21 2.1 線框建模技術 40-21 2.2 自由曲線建模 40-21 3 曲面造型系統 40-22 3.1 曲面造型的定義和特點 40-22 3.2 曲面造型方法 40-22 4 實體造型系統 40-23 4.1 邊界表示法 40-23 4.2 構造立體幾何法 40-23 5 基于特征的實體建模技術 40-24 5.1 特征的定義 40-24 5.2 特征的表示方法 40-24 5.3 機械零件的特征建模 40-24 5.4 參數化設計 40-24 6 裝配建模技術 40-25 6.1 數字化裝配的概念 40-25 6.2 裝配造型的功能 40-26 6.3 裝配模型的使用 40-26 7 數字樣機設計技術 40-26 7.1 數字樣機設計技術概述 40-26 7.2 數字樣機設計技術的體系結構 40-27 7.3 數字樣機設計技術應用 40-27 8 數字化設計應用實例 40-28 第4章 數字仿真與分析技術 1 數字仿真與分析技術概述 40-30 2 數字仿真技術 40-30 2.1 數字仿真的內涵及作用 40-30 2.2 數字仿真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40-31 2.3 數字仿真的一般過程 40-32 2.4 數字仿真與分析相關軟件 40-34 3 數字化分析技術 40-36 3.1 數字化分析技術內涵及其軟件 40-36 3.2 幾何仿真分析技術 40-36 3.3 物理仿真分析技術 40-36 4 數字仿真與分析應用實例(盾構機刀具和刀盤系統仿真分析) 40-39 4.1 刀具和刀盤系統的運動學和動力學仿真分析 40-39 4.2 盾構機的刀具模態仿真分析 40-41 4.3 盾構機的滾刀破巖仿真分析 40-45 5 數字仿真與分析應用實例(車銑加工中心仿真分析) 40-49 5.1 車銑加工中心建模 40-49 5.2 車銑加工中心運動仿真分析 40-50 第5章 逆向工程與快速原型制造 1 逆向工程設計概述 40-53 1.1 逆向工程的研究對象 40-53 1.2 逆向工程的主要方法 40-53 1.3 逆向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 40-54 1.4 逆向工程的工作流程 40-55 2 逆向工程設計的關鍵技術 40-55 2.1 數據采集技術 40-55 2.2 數據處理技術 40-56 2.3 曲面重構技術 40-59 3 逆向工程設計的實物反求方法 40-71 4 快速原型制造 40-72 4.1 概述 40-73 4.2 快速原型制造技術 40-73 4.3 快速原型制造工藝 40-77 4.4 快速原型制造的進展 40-78 5 快速原型制造的應用實例 40-79 5.1 微型熱管成型 40-79 5.2 金屬器件成型 40-80 5.3 鑄造蠟模成型 40-81 第6章 協同設計 1 概述 40-83 1.1 協同設計產生背景 40-83 1.2 協同設計定義及特點 40-83 1.3 協同設計技術現狀 40-84 2 協同設計的關鍵技術 40-85 2.1 協同設計數據交換與共享技術 40-85 2.2 協同設計中的任務協同 40-87 2.3 協同設計沖突協調機制 40-88 2.4 協同設計交互技術 40-90 2.5 協同設計集成技術 40-90 2.6 協同設計安全技術 40-92 3 協同設計體系結構及主要功能 40-93 3.1 協同設計體系結構 40-93 3.2 協同設計關系建立 40-94 3.3 協同設計管理 40-95 3.4 協同設計產品配置工具 40-95 3.5 協同設計三維視頻協同會議 40-96 3.6 協同設計數據集成管理 40-96 4 數字化協同設計應用實例 40-97 第7章 虛擬設計 1 虛擬設計概述 40-102 1.1 虛擬設計的一般概念 40-102 1.1.1 虛擬設計的定義 40-102 1.1.2 虛擬設計的技術特點 40-102 1.2 虛擬設計的意義 40-102 1.3 虛擬設計的體系結構 40-103 1.4 虛擬設計同其他概念之間的關系 40-105 2 虛擬現實技術 40-105 2.1 虛擬現實技術的定義及特點 40-105 2.2 虛擬現實系統的組成及分類 40-106 2.2.1 虛擬現實系統的組成 40-106 2.2.2 虛擬現實系統的分類 40-108 2.3 虛擬現實的軟件子系統 40-109 2.3.1 虛擬現實軟件系統的組成 40-109 2.3.2 可獲得的虛擬現實軟件系統 40-110 2.4 虛擬現實系統的開發工具 40-110 2.4.1 虛擬現實建模語言(VRML) 40-110 2.4.2 實時場景開發工具———OpenGL Performer 40-111 3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新一代CAD技術 40-113 3.1 基于虛擬現實的CAD的特點 40-113 3.2 VR-CAD的幾何建模技術 40-114 3.2.1 模型表示方法 40-114 3.2.2 建模方法 40-114 3.3 VR-CAD中的多通道技術 40-116 3.3.1 三維鼠標 40-116 3.3.2 三維物體選取機制 40-116 3.3.3 三維菜單設計 40-116 3.3.4 語音系統 40-117 3.3.5 觸覺和力覺反饋系統 40-118 3.4 VR-CAD中的可視化技術 40-118 3.4.1 VR-CAD真實感圖形實時繪制技術 40-118 3.4.2 VR-CAD中多細節程度模型生成技術 40-119 3.4.3 VR-CAD系統中的復雜場景實時漫游技術 40-121 4 應用于虛擬設計的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 40-122 4.1 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概述 40-122 4.2 數據模型準備 40-122 4.2.1 CAD數據的精簡 40-123 4.2.2 CAD數據的轉換 40-124 4.3 科學計算可視化的基礎技術 40-125 4.3.1 可視化數據的組織形式及物理分類 40-125 4.3.2 矢量場數據可視化流程 40-126 4.3.3 矢量場特征可視化 40-126 4.4 矢量場數據的沉浸可視化關鍵技術 40-126 5 虛擬概念設計 40-127 5.1 虛擬概念設計概述 40-127 5.1.1 概念設計在產品設計階段的重要性 40-127 5.1.2 虛擬概念設計的定義 40-127 5.1.3 虛擬概念設計的目標與技術特點 40-128 5.2 虛擬概念設計系統 40-128 5.2.1 基于虛擬現實的概念設計系統 40-128 5.2.2 基于CAX軟件平臺的概念設計系統 40-130 5.3 虛擬概念設計實現方法 40-130 5.3.1 虛擬概念設計基本流程 40-130 5.3.2 關鍵步驟實現方法 40-131 6 虛擬裝配技術 40-133 6.1 虛擬裝配的概述及其國內外研究簡介 40-133 6.1.1 概述 40-133 6.1.2 國內外研究簡介 40-134 6.2 虛擬裝配關鍵技術 40-135 6.2.1 虛擬裝配模型 40-135 6.2.2 虛擬裝配過程 40-137 6.2.3 碰撞檢測 40-138 6.2.4 虛擬裝配路徑規劃和仿真 40-139 6.3 典型虛擬裝配系統功能介紹 40-139 7 面向產品開發的工程應用 40-140 7.1 應用背景介紹 40-140 7.2 虛擬客車車身開發系統的集成平臺 40-140 7.2.1 數據倉庫規劃 40-140 7.2.2 流程管理 40-141 7.3 車身外形設計與性能分析 40-143 7.3.1 客車車身曲面設計 40-143 7.3.2 客車車身外形性能分析 40-144 7.4 結構設計與性能分析 40-145 7.4.1 基于三維模型的車身結構設計及裝配 40-145 7.4.2 基于三維模型的車身結構靜強度分析 40-146 7.4.3 基于三維模型的車身結構模態分析 40-147 7.4.4 大客車整車碰撞安全性的數值模擬 40-147 7.5 內飾設計與性能分析 40-148 7.5.1 司機座椅分析模型的建立 40-148 7.5.2 座椅的動態舒適性分析 40-148 7.6 虛擬客車樣機和人機工程分析 40-149 7.6.1 虛擬客車樣機的建立 40-149 7.6.2 人機工程分析 40-150 參考文獻 40-151 第41篇 試驗優化設計 第1章 試驗設計的基本概念 1 什么是試驗 41-3 2 試驗設計的地位及其應用 41-3 2.1 試驗設計的概念 41-3 2.2 試驗設計的地位 41-3 2.3 試驗設計的應用 41-3 3 試驗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41-3 4 試驗設計常用術語 41-4 4.1 試驗指標 41-4 4.2 試驗因素 41-4 4.3 因素水平 41-4 4.4 處理組合 41-4 4.5 全面試驗 41-4 4.6 部分實施 41-4 4.7 因素試驗 41-5 第2章 正交試驗設計 1 正交表 41-6 1.1 正交表概念 41-6 1.2 常用正交表的分類及特點 41-6 1.3 正交表的基本性質 41-7 2 正交試驗設計基本步驟 41-7 3 正交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 41-8 4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試驗設計 41-9 5 水平不等的試驗設計 41-10 5.1 直接選用混合正交表 41-10 5.2 并列法 41-11 5.3 賦閑列法 41-12 5.4 部分追加法 41-12 5.5 擬水平法 41-13 5.6 直積法 41-13 5.7 組合法 41-14 5.8 擬因素法 41-14 6 多指標試驗設計 41-14 6.1 綜合平衡法 41-14 6.2 綜合評分法 41-15 第3章 試驗干擾控制 1 試驗干擾 41-16 2 試驗干擾控制的基本原則 41-16 2.1 設置區組 41-16 2.2 重復試驗 41-16 2.3 隨機化 41-16 3 單向干擾控制區組設計 41-16 3.1 完全區組設計 41-16 3.2 不完全區組設計 41-17 4 兩向干擾控制區組設計 41-17 第4章 正交試驗設計的結果分析 1 極差分析 41-19 2 方差分析 41-19 2.1 正交試驗設計方差分析 41-19 2.1.1 計算偏差平方和及其自由度 41-19 2.1.2 顯著性檢驗 41-19 2.2 重復試驗的方差分析 41-20 2.3 不等水平試驗設計方差分析 41-21 2.3.1 混合型正交表上的方差分析 41-21 2.3.2 并列法 41-21 2.3.3 賦閑列法 41-22 2.3.4 追加法 41-22 2.3.5 擬水平法 41-22 2.3.6 組合因素法 41-22 2.4 非飽和正交設計方差分析 41-23 2.5 誤差分析與試驗水平 41-23 3 試驗指標的估計及最優組合的置信區間 41-23 3.1 試驗指標的估計 41-23 3.2 最優組合的置信區間 41-24 第5章 穩健試驗設計 1 穩健設計的基本概念 41-25 1.1 特性值 41-25 1.2 質量損失函數 41-25 1.3 內表因素和外表因素 41-25 2 SN比試驗設計 41-25 2.1 SN比 41-25 2.2 望目特性的SN比 41-26 2.3 望小特性的SN比 41-26 2.4 望大特性的SN比 41-26 2.5 SN比試驗設計步驟 41-26 3 內外表因素參數設計 41-26 3.1 直積內外表 41-27 3.2 綜合誤差因素參數設計 41-27 4 靈敏度設計 41-28 5 動態特性參數設計 41-29 5.1 動態特性SN比 41-29 5.2 動態特性設計 41-29 6 穩健性技術開發設計 41-29 第6章 廣義試驗設計 1 廣義試驗設計概述 41-30 2 市場分析 41-30 3 生產計劃試驗設計 41-30 4 數學試驗 41-31 第7章 回歸設計 1 回歸設計的基本概念 41-33 2 一次回歸設計 41-33 2.1 單元線性回歸正交設計 41-33 2.2 多元線性回歸正交設計 41-34 2.3 單純形回歸設計 41-36 3 二次回歸設計 41-37 3.1 二次回歸正交組合設計 41-37 3.2 二次回歸連貫設計 41-39 3.3 二次旋轉設計 41-40 4 正交多項式回歸設計 41-41 4.1 單元正交多項式回歸設計 41-41 4.2 多元正交多項式回歸設計 41-42 4.3 部分正交多項式回歸設計 41-43 5 D最優回歸設計 41-44 5.1 D優良性 41-44 5.2 飽和D最優設計 41-45 5.2.1 一次飽和D最優設計 41-45 5.2.2 二次飽和D最優設計 41-45 第8章 混料回歸設計 1 混料試驗 41-47 1.1 混料 41-47 1.2 混料試驗概念 41-47 1.3 混料回歸設計 41-47 2 單形混料設計 41-47 3 單形重心混料設計 41-48 4 有下界約束的混料設計 41-49 5 極端頂點混料設計 41-49 第9章 試驗優化分析 1 試驗設計優化分析 41-51 1.1 最優試驗設計 41-51 1.2 試驗設計優良性分析 41-52 1.3 試驗設計D效率分析 41-52 1.4 試驗設計適用性分析 41-52 1.5 超飽和試驗設計 41-52 2 回歸設計優化分析 41-53 2.1 最優回歸方程 41-53 2.2 預測和控制 41-53 2.2.1 預測 41-53 2.2.2 控制 41-54 3 數據處理優化分析 41-54 3.1 試驗數據處理的最優化 41-54 3.2 極差修正優化分析 41-54 3.3 缺失數據彌補優化分析 41-55 第10章 試驗優化設計常用軟件 1 SPSS軟件 41-56 2 DPS軟件 41-56 3 SAS軟件 41-56 4 Statistica軟件 41-57 5 Origin軟件 41-57 6 Excel軟件 41-57 7 PPR軟件 41-57 8 Mintab軟件 41-57 9 試驗優化專業軟件 41-58 參考文獻 41-59 第42篇 工業設計與人機工程 第1章 概 述 1 工業設計概述 42-3 1.1 工業設計的定義及其時代演變 42-3 1.2 工業設計與工程設計的范疇比對 42-3 1.3 工業設計的產品造型要素 42-3 1.4 產品造型設計的特征與原則 42-4 1.5 工業設計的程序與步驟 42-4 1.6 工業設計在新形勢下的相關理論及應用 42-6 1.6.1 品牌設計與產品識別系統(PIS)設計 42-6 1.6.2 通用設計 42-8 1.6.3 交互設計的內容與方法 42-9 1.6.4 系統設計 42-10 1.6.5 服務設計 42-11 2 人機工程概述 42-12 2.1 術語與定義 42-12 2.2 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42-12 2.3 人的感覺與反應能力 42-12 2.3.1 術語 42-12 2.3.2 人的感覺通道性質與選擇 42-13 3 工業設計中的人機關系 42-13 3.1 人機系統與人機界面 42-13 3.2 人機能力比較與分配原則 42-13 3.3 人機關系設計的指導原則 42-14 3.3.1 術語 42-14 3.3.2 人機關系設計的一般指導原則 42-14 3.4 人機工程學與工業設計的關系 42-16 第2章 工業設計的造型表現 1 機械產品造型設計的定義與研究目的 42-17 2 機械產品造型設計的藝術表現法則 42-17 2.1 機械產品造型的形態比例 42-17 2.1.1 機械產品造型常用比例及特征 42-17 2.1.2 常用比例的相互轉換 42-19 2.1.3 比例設計方法 42-23 2.2 機器形態的均衡與穩定 42-23 2.2.1 定義 42-23 2.2.2 獲得均衡穩定的方法 42-25 2.3 機器形態的統一與變化 42-26 2.3.1 定義 42-26 2.3.2 造型整體統一的方法 42-26 2.3.3 造型統一中求變化的方法 42-28 3 機械產品造型的構成手法 42-29 3.1 定義 42-29 3.2 造型的形態要素及其形式心理 42-29 3.3 常用幾何曲線的構成與演變 42-32 3.4 常用幾何面的構成與演變 42-38 3.5 常用幾何體的構成與演變 42-40 3.6 造型形態構成的基本法則 42-42 3.7 機械產品造型設計的錯視與矯正 42-44 4 色彩與材質設計 42-47 4.1 色彩性質與混合特性 42-47 4.2 色彩體系與表示方法 42-48 4.3 常用色彩術語 42-51 4.4 色彩設計的指導性原則 42-51 4.5 色彩配置的方法與效果 42-52 4.5.1 色相調和法 42-52 4.5.2 明度調和法 42-52 4.5.3 純度調和法 42-55 4.6 色彩功能與應用 42-55 4.7 色彩的好惡 42-57 4.8 主體色的數量與配置方式 42-57 4.9 色彩與材質的情感聯想及應用方法 42-59 5 機械產品的裝飾手段與表現方法 42-60 5.1 機械產品的線條裝飾與方法 42-60 5.2 面板設計與工藝選擇 42-61 5.3 工業設計的造型表現方法 42-64 5.3.1 快速構思速寫圖 42-64 5.3.2 產品預想效果圖 42-65 5.3.3 產品實體模型 42-66 5.3.4 計算機輔助三維立體造型 42-66 5.3.5 快速自動成形(3D打印) 42-68 第3章 人機工程 1 人—機—環境研究的具體內容 42-71 2 人體尺寸數據 42-71 2.1 人體尺寸概念 42-71 2.1.1 人體尺寸數據的使用目的 42-71 2.1.2 人體尺寸數據來源 42-71 2.2 成年男女人體的主要尺寸數據 42-71 2.3 采用人體數據百分位的建議與尺寸數值計算 42-78 2.3.1 術語 42-78 2.3.2 采用百分比的建議與尺寸數值計算 42-78 3 人的肢體正常活動范圍與空間選擇 42-79 4 人體模板與操作姿勢及空間設計 42-81 4.1 人體模板 42-81 4.2 裝配、維修的操作空間尺寸 42-83 4.3 工作位置的平面高度與調節范圍 42-84 4.4 操作姿態下的有利工作區域與方向 42-85 4.5 以身高為基準的設備與用具空間尺寸的推算圖表 42-88 5 人的視野 42-90 6 人的肢體用力限度 42-91 6.1 成人站姿操作的用力狀態與范圍 42-91 6.2 成人坐姿操作的用力狀態與范圍 42-92 7 顯示與操控裝置的設計及選擇 42-92 7.1 術語 42-92 7.2 顯示裝置與操控裝置的組合方式 42-93 7.3 顯示裝置與操控的協調性設計 42-93 7.4 硬件人機界面與軟件人機界面 42-93 7.5 顯示與操控設計的分類與編碼 42-93 7.6 用戶界面的設計內容與準則 42-94 7.6.1 用戶界面(UI)設計內容與流程 42-94 7.6.2 用戶界面(UI)設計經驗與準則 42-94 7.6.3 圖形用戶界面(GUI)設計經驗與準則 42-95 7.7 顯示裝置的形式與排列方式選擇 42-95 7.8 圖形符號的設計 42-99 7.9 操控、調節裝置形式、參數與安置空間的選擇 42-99 8 環境要素設計 42-103 8.1 工作環境的照明設計 42-103 8.1.1 術語 42-103 8.1.2 工作環境照明的一般要求與參數選擇 42-104 8.1.3 光源的色溫與顯色性的選擇 42-108 8.2 工作環境的噪聲控制設計 42-110 8.2.1 噪聲環境特征 42-110 8.2.2 噪聲安全標準 42-110 8.3 工作環境的振動控制設計 42-111 8.3.1 振動環境特征 42-111 8.3.2 全身承受振動的評價標準 42-111 8.4 工作環境的小氣候要求 42-111 8.5 工作環境的安全防護設計 42-111 8.5.1 術語 42-111 8.5.2 常用的安全防護設計 42-112 第4章 典型案例分析 1 以支援人類機器人為例的產品系統設計分析 42-115 1.1 設計概念 42-115 1.2 特征 42-115 1.3 功能 42-115 1.4 技術 42-115 1.5 機器人的主要規格 42-116 2 以自行車為例的人機系統設計案例分析 42-116 2.1 人-自行車系統組成 42-116 2.2 影響自行車性能的人體因素 42-117 2.3 自行車設計結構要素分析 42-118 2.4 人-車動態特性分析 42-119 參考文獻 42-120 第43篇 機械產品設計中的常用軟件 第1章 概 述 1 機械產品設計需要軟件的支持 43-3 2 機械產品設計對軟件的要求 43-3 3 常用軟件 43-3 第2章 CAD/CAM軟件 1 UG軟件 43-5 1.1 UG概述 43-5 1.2 UG功能介紹 43-5 1.2.1 產品設計 43-5 1.2.2 產品制造 43-7 1.2.3 產品分析 43-9 1.2.4 鈑金件 43-9 1.2.5 用戶化 43-10 1.2.6 Web產品 43-10 1.2.7 管路應用 43-11 1.2.8 質量工程應用 43-11 1.2.9 數據交換 43-11 1.2.10 特殊應用 43-11 2 Pro/ENGINEER軟件 43-12 2.1 Pro/ENGINEER概述 43-12 2.2 Pro/ENGINEER主要功能 43-13 2.3 Pro/ENGINEER輔助功能 43-14 3 I-DEAS軟件 43-15 3.1 I-DEAS概述 43-15 3.2 I-DEAS功能 43-16 4 CATIA軟件 43-18 4.1 CATIA概述 43-18 4.2 CATIA功能 43-18 4.2.1 機械工程 43-18 4.2.2 包裝消費品 43-19 4.2.3 基于模型的定義 43-20 4.2.4 復合材料工程 43-20 4.2.5 鈑金設計工程 43-21 4.2.6 扣件設計工程 43-21 4.2.7 塑料零件和模具設計工程 43-21 4.2.8 電氣系統 43-21 4.2.9 流體系統 43-22 4.2.10 AEC工程 43-23 4.2.11 機械和設備設計工程 43-23 4.2.12 交通運輸和移動工程 43-23 4.2.13 高科技工程設計 43-24 4.2.14 知識工程 43-24 4.2.15 船舶與海洋工程 43-25 5 Auto CAD軟件 43-25 5.1 Auto CAD概要 43-25 5.2 Auto CAD功能特點 43-25 6 MDT軟件 43-26 6.1 MDT概述 43-26 6.2 MDT功能 43-26 6.2.1 零件造型 43-26 6.2.2 曲面造型 43-26 6.2.3 裝配造型 43-26 6.2.4 設計文檔 43-26 6.2.5 圖形轉換 43-26 6.2.6 相關設計工具 43-27 7 Solid Edge軟件 43-27 7.1 Solid Edge概要 43-27 7.2 Solid Edge功能模塊 43-28 7.2.1 零件設計 43-28 7.2.2 制圖 43-29 7.2.3 焊接設計 43-30 7.2.4 鈑金設計 43-31 7.2.5 網絡發布 43-31 7.2.6 數據集成 43-32 7.2.7 產品仿真 43-32 7.2.8 計算機輔助虛擬加工系統 43-33 8 MasterCAM軟件 43-33 9 EdgeCAM軟件 43-34 9.1 EdgeCAM特點 43-34 9.2 EdgeCAM功能 43-35 9.3 EdgeCAM實用工具 43-36 10 CAXA系列CAD/CAM/CAE軟件 43-36 10.1 CAXA概要 43-36 10.2 CAXA功能 43-36 11 Cimatron軟件 43-38 11.1 Cimatron概要 43-38 11.2 Cimatron特點 43-38 第3章 CAPP 軟 件 1 SIPM/CAPP軟件 43-40 1.1 SIPM/CAPP功能 43-40 1.2 SIPM/CAPP特點 43-42 2 Inte/CAPP軟件 43-42 3 開目CAPP軟件 43-43 4 高華CAPP軟件 43-45 5 XTCAPP軟件 43-45 第4章 PDM 軟 件 1 SIPM/PDM軟件 43-47 1.1 SIPM/PDM功能 43-47 1.2 SIPM/PDM特點 43-47 2 iMAN軟件 43-50 2.1 iMAN概述 43-50 2.2 iMAN功能 43-50 3 CATIA/PDM軟件 43-53 4 Inte PDM系統 43-54 4.1 Inte PDM功能 43-54 4.2 Inte PDM特點 43-55 第5章 CAE 軟 件 1 AltairHyperWorks軟件 43-57 1.1 HyperWorks概述 43-57 1.2 HyperWorks主要功能 43-57 1.2.1 前后處理器 43-57 1.2.2 結構與多學科優化設計 43-58 1.2.3 仿真計算 43-59 1.2.4 流程管理與產品性能數據管理 43-59 1.2.5 工藝流程 43-61 1.2.6 軟件許可 43-61 1.3 案例 43-61 1.3.1 飛機減重優化 43-61 1.3.2 CAE流程優化 43-61 1.3.3 汽車零部件研發加速 43-62 2 NASTRAN軟件 43-62 2.1 NASTRAN概述 43-62 2.2 PATRAN概述 43-63 3 ADAMS軟件 43-63 3.1 ADAMS特點 43-63 3.2 ADAMS功能 43-64 3.2.1 建模功能 43-64 3.2.2 用戶化功能 43-64 3.2.3 分析功能 43-64 3.2.4 參數化分析功能 43-64 3.2.5 新的功能 43-64 4 MSC.DYTRAN軟件 43-65 4.1 MSC.DYTRAN概述 43-65 4.2 MSC.DYTRAN算法特點 43-65 4.2.1 拉格朗日方法和歐拉方法 43-65 4.2.2 顯式時間積分方法 43-65 4.2.3 有限體積方法 43-65 4.3 MSC.DYTRAN功能及特點 43-65 4.4 MSC.DYTRAN應用范圍 43-67 5 JIFEX軟件 43-68 5.1 前置處理模塊Auto FEM 43-68 5.2 圖形后置處理和視算一體化模塊GRAFE 43-68 5.3 有限元分析子系統 43-69 5.4 結構優化與設計模塊OPTSYST 43-69 5.5 網格生成算法與科學計算可視化 43-70 5.6 高性能有限元計算方法 43-70 5.7 先進實用的結構優化方法 43-70 6 DADS軟件 43-71 6.1 DADS概述 43-71 6.2 DADS功能模塊 43-72 6.2.1 基本組合DADS/Basic 43-72 6.2.2 標準組合DADS/Standard 43-72 6.2.3 高級組合DADS/Advanced 43-73 6.2.4 專業模塊及其他功能模塊 43-73 7 Inte CAST軟件 43-74 7.1 Inte CAST功能 43-74 7.1.1 前置處理功能 43-74 7.1.2 計算處理功能 43-74 7.1.3 后置處理功能 43-74 7.2 HSC注射模流動保壓冷卻模擬分析 43-75 8 ANSYS軟件 43-75 8.1 ANSYS特點 43-75 8.2 ANSYS功能 43-76 參考文獻 43-77
|
|
|
|
|
網友評論
歡迎您對圖書進行評論,表明您對此圖書的感覺。 |
|
|
|
|